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忍人所不能忍是什麼意思

忍人所不能忍是什麼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2:14:00

《論語》讀書筆記: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阙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忍人所不能忍是什麼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1

“阙疑”和“阙殆”意思一樣,是互文見義,都是指把疑難留着,加以保留。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少說錯話,少做錯事,功名利祿就來了。孔子這句話本是讓人為政要謹慎,卻成了後世官僚不作為的一個理由。做事就有錯的可能,多做就會多錯,要想不犯錯,最好什麼也不做。于是乎,屍位素餐者視此為圭臬,中國幾千年的官場上,“紙糊”“泥塑”式的官員何其多也!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不做官可不可以為政?孔子說,可以的,不當官一樣可以參加政治。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治理國家不隻是“肉食者”的權利和責任。心懷天下,勇于擔當,正是孔子留給千古以來讀書人的最好的精神财富。

忍人所不能忍是什麼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2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祭”字的甲骨文字形,左邊是牲肉,右邊是“又”(手),中間象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靈。楊伯峻先生注解說,在古代,“祭”是吉祭,和兇祭的“奠”(人初死,陳設飲食以安其魂,叫做奠)不同。古人祭鬼的目的一般是祈福,所以孔子說祭祀不該祭祀的鬼就是谄媚,這就和我們現代人故意讨好上司以獲得不該得到的利益是一樣的。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古代宮廷樂舞,八人一行為一佾,八佾則是八八六十四人。按照周禮制定的禮法要求,應該是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季氏,即季孫氏,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大夫,三桓之首。按照禮制,周朝天子可用八佾,魯昭公應用六佾,季氏隻能用四佾。可是季氏卻故意打破老規矩,偏要設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孔子是最看重“禮”的,所以對季氏大加斥責。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們一般都理解為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把“忍”翻譯成了“容忍”“忍受”。但楊伯峻先生卻認為,孔子當時沒有讨伐季氏的條件和意志,這裡的“忍”應該是“狠心”的意思,這句話可以翻譯為“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還有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他還舉《賈子·道術篇》裡的句子為例:“恻隐憐人謂之慈,反慈為忍。”這裡的“忍”也是“狠心”的意思。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别裁》也持同樣意見。錢穆先生在《孔子傳》裡則認為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

忍人所不能忍是什麼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3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指魯國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他們在祭祀祖先之時,演唱隻有天子才能唱的詩——《雍》。《雍》詩是天子專用的祭祀禮樂,然而他們卻恣意妄為,以卿大夫的身份,采用了天子祭祀宗廟的規格,因此孔子特意批評他們的僭越之舉。

“徹”,甲骨文從“鬲”(炊具)從“醜”(舉手),表示吃罷飯用手撤去炊具。這裡用的是原意。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這是引用了《詩經》裡的一句。朱熹解讀說:“相,助也。辟公,諸侯也。穆穆,深遠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詩之辭,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義而歌之乎?譏其無知妄作,以取僭竊之罪。”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甯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易”,粗讀之下容易理解成“簡易”“簡單”,其實是治理的意思,這裡引申為有關喪葬的禮節儀式辦理得很周到。還有一種看法認為應該是謙和、平易的意思。《禮記·檀弓上》:“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楊伯峻先生認為這可以看做對“喪,與其易也,甯戚”一句的最早解釋,所以這裡的“易”可以翻譯為“儀文周到”。

忍人所不能忍是什麼意思(是可忍孰不可忍)4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這一則到底該如何理解,我們一般認為,孔子是說,夷狄(文化落後的國家)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要這樣理解,孔子是在強調儒家的“夷夏之防”觀念,“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即使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這種民族主義的觀念,我們現代人當然要批判,而且還有一個疑問,“諸夏”怎麼會沒有君主呢?

這就有另一種解釋,中原地區的諸侯各國,雖然有禮樂,但大家都不遵守,處處都在違背禮。所以孔子感歎說,夷狄這些外族,雖然他們沒有禮樂教化,但是他們還有君主,對于君主還能夠忠誠恭敬。而在中國,諸侯們都已經目無君主了。所以,這個“諸夏之亡”,是目無君主,不是說真的沒有君主。這就是孔子多次感歎的“禮崩樂壞”。

朱熹的《論語集注》是認同這種觀點的:“夷狄且有君長,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之分也。”

楊遇夫先生在《論語疏證》裡有另一種解釋,他說“夷狄之有君”指楚莊王、吳王阖廬等賢明之君,意思是說夷狄還有賢明之君,不像中原諸國卻沒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