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富有遠見智慧,在藝術、方術、天文、占蔔、乃至醫學啟蒙等領域,道家起着不可磨滅的作用。道家始于黃帝,到老子那裡,逐漸走向繁榮,後來莊子又發揚和充實了道家學說。
諸子百家時期,道家占有絕對的地位,老莊開創出的道家思想一直影響和改變着後來的人文學者。可以說,道家思想是一枝開多葉,其龐大的枝葉後來形成了與儒、佛合流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基石。
即便是現在,道家的思想依然随處可見,老子創立的親自然、減欲望、處下不争等思想,在現代社會依然産生着巨大的影響力。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以下幾個,分别為老子、莊子、楊朱和列子。
第一位,老子。
關于老子其人,史書記載的很少,《史記》中對老子的描述僅僅四百多個字,人們隻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老聃,曾經擔任過周朝圖書館的館長。
老子生活的時期大概與孔子相當,但據說他比孔子年長,孔子曾經求教過老子,求教之後,孔子對老子非常敬佩,稱他為龍。後來,老子見周朝衰微,就往西出了函谷關,守将尹喜聽說老子要歸隐,就想讓他把思想寫下來,老子寫完五千字的《道德經》後,就揚長而去,不知所蹤。
老子提出了道,希望人們貼近自然,消減欲望,達到精神的超脫,也就是做一個真人,或者說達到天人合一思想境界的人。
什麼是道呢?在老子看來,道是超越萬物的最高存在,是一切事物運行的終極原理或依據。道的具體特性就是處下、無為、清靜、淳樸、無形。
道家的思想基礎就是道,在信奉道家的人看來,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道主清靜無為寡欲。
老子認為道統領萬物,萬物來自于它,最終要歸結于它。個人要想得道,就要返璞歸真,擺脫俗世文化的羁絆,把那些小聰明小智慧摒棄掉,杜絕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
而在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方面,道家認為要全部舍棄,人倫情感和社會規範是制約人天性的東西,想要得道,就要與自然為伍,讓自己進入到自然天成的狀态之中。人遵道而無為,就會自然地形成一種和諧的秩序,這種秩序無需人為幹涉,全在内在本真。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合稱《道德經》。其中上篇是對宇宙萬物的總結分析,帶有極強的思辨性,堪稱中國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主義。下篇主要讨論人與社會中的行為規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認為道沒有形體,無法用言語描述或言說,不能用人類的理解去定義,但它卻無處不在,道是天下之母,包含着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
道的運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相輔相成的特性。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就是說事物都帶有兩面性,不可偏重任何一方,不偏不倚才能正确理解。
老子認為做人要像水一樣,處下而不争,不要逞強好勝,雖處下而利萬物。水看似柔弱,但卻始終處于不敗之地。有德之人做事,會遵循道的自然規律,不妄為,不亂作為,順勢而行。
除了這些,老子還提出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長短相形、高低相傾、禍福相伴、榮辱相依”等思想,這些思想極具辯證色彩,深刻地揭示出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是中國最早的辯證法的萌芽。這種肯定中的否定,否定中的肯定,開創了哲學中的思辨智慧,為後世的文化打開了一個缺口。
第二位,莊子。
莊子,名周,宋國人,也就是今天的商丘。莊子年輕時,曾做過漆園吏,和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是好朋友,二人經常在一起辯論。
莊子家裡很窮,由于沒飯吃,曾經向監河侯借過糧食。相傳楚威王看中莊子的才華,想請他去朝廷當官,結果被莊子婉拒,可見莊子甯願餓肚子也不願從政的獨立人格。
莊子晚于老子,後世把老子和他總是以老莊相稱。莊子的思想一部分來自老子,但與老子的思想卻有着很大的不同,因為莊子的思想的展現形式大都是以寓言的形式,而老子的思想言簡意赅,甚至有些晦澀難懂。
老子的《道德經》字數不多,但含義深遠,而《莊子》裡面的思想很簡潔,且也充滿着智慧和思辨。
莊子在闡述道時,不僅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而且把道變得生活化,并繼承和發揮了列子的部分思想。據《史記》記載,莊子著書十餘萬字,大抵為寓言。《漢書·藝文志》載《莊子》其書共五十二篇,今傳本《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雜篇三大部分。
莊子的思想繼承了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無為、無我等思想,他認為道可以超越時空的局限,讓人從對道的體察中領悟到“随物而變,應時而動”的人生境界。
德不是人為和刻意,而是自然的呈現,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大德之人,會聽從道的安排,順應自然規律行事。
莊子
在老子的基礎上,莊子提出聖人無名,認為人應該超越人我和物我境界,進入到無拘無束的天人境界,也就是心靈自在的“逍遙遊”。
如果想達到精神的自由,就要齊物,也就是像客觀的事物學習,去除掉個人的是非标準,破除掉社會成見和世俗看法,當達到物我兩忘,就能做到齊萬物,了生死,最終實現精神的自由和獨立。
除了這些,莊子還提出要用審美的态度過人生,他說隻有随遇而安、虛而待物,才能乘物以遊心,達到天地與我并生的至高境界。以無限的審美,超越有限的人生,精神實現絕對的自由。
第三位,楊朱。
楊朱也被稱為楊子,《呂氏春秋》中稱其為“陽生”,其所在時代大抵與孟子、墨子同時,其學說亦曾顯揚一時,《孟子》中曾記載:“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憑此言則遙可見當年楊朱之學傳布之廣。可惜秦漢以後,楊朱之學留下的文字記載太少,令後世無法考證。
楊子認為,如果天下人都管好自身,不損一毫以利天下,則天下自然而大治。這是楊朱的代表思想。今天來看,依然具有非常強的現實意義。
其實,這句話的本意并非是愛财如命,讓人變得自私自利,其背後的深意是讓人斂守本性,自安天命,不煩擾他人,各自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
楊朱的思想特點總結起來,就是輕物貴己,主張激發個體的能動性。
第四位,列子。
列子,約公元前450至375年,名禦寇,字雲,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列子的思想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是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其學說主張清靜無為,是典型的貴虛學派,對後世哲學、美學、文學、科技、養生、宗教影響非常深遠。
《呂氏春秋·不二》記載,列子貴虛。“虛”的意思,是不患得患失、任自然流轉而不為利害所動,虛靜自處之意。所以,列子的思想有點類似于老子的虛靜恬淡之意。
列子的“貴虛”,其根本義旨與老莊思想接近,關涉的是精神境界問題,屬于養生治身的學問。虛即道,表示沖虛自然,不執不為之義。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即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據,又是養生治身所當奉行的根本準則。
《列子》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種種執著,上達于虛無之境,實現心靈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這一以“貴虛”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體包括以道為本、齊物為一、體道求真、無心之境、安命處順等幾個方面的實際修行。
列子最早提出宇宙生成四階段思想,他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于西方的同類學說,是最早用科學的角度去理解闡述宇宙的理論。
結語道家思想充滿智慧,是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深度透視,是對天地萬物所蘊藏的普遍規律的哲學提煉,未來,道家思想依然将持續永存,散發光芒。
道家思想看似簡單,其實蘊含的人生哲理非常深刻。在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體制下,道家為我們走出了另外一條道路,讓我們在儒家的道路上感到迷茫和氣餒時,可以另外選擇。
在認識論、本體論、生命意境等方面,道家為我們開辟了新路,指出了新方向。面對複雜的人生,深刻的時代變革,以及人性中的諸多困惑和局限,道家為我們提供的智慧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遠離災禍。
道家智慧讓我們貼近自然,與萬物和諧共生,通過儉樸的生活回歸率真,發現自我的天性,重新回到嬰兒那種無知無畏、無憂無慮的本真狀态。作為時代繼承人,我們要繼續發揚道家的思想精髓,汲取它的理論精華,為延續中華文明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