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寶九年 ,公元750年,青年才俊張繼帶着父親母親和家鄉父老的期望啟程長安,進京趕考。出身書香世家的張繼,從小就精通各種詩書,經過十年的寒窗苦讀,已經考取舉人的他,相信自己一定會高中,家裡人和父老鄉親也相信他一定會高中,而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未婚妻王曉薇,一位出身名門貴族的大家閨秀,曉薇向他許諾和承諾等他高中回來就成親,以此來打破曉薇父母對張繼的偏見,和她父母極力反對她和張繼的這門親事。
當張繼在僅容下他一人的小方格子屋裡奮戰了三天三夜,終于完成了他自己認為很滿意的卷子,并交給了主考官,等着放榜高中那天。
放榜那天張繼早早的就來到了宣告欄那裡,他擠破人群來到榜單前,懷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望向榜單,一甲前三名沒有他,他急忙把目光轉投向二甲榜單,一字不漏的看到尾,仍沒有他的名字,他緊張不安的握着手掌望向第三甲,終于看到了一個名字叫張季,心裡高興了一下但随即又失落,畢竟此"季"非彼"繼",張繼不死心的繼續查看,但仍沒有發現自己的名字,他無奈的又看了第二遍榜單,仍是沒有他的名字。他不相信這個事實,也不相信自己不會中,他想一定是準考官把我的名字寫錯了,把"張繼"寫成了"張季",他把僅有的一點希望寄存在了張季上,但随着一個人手舞足蹈的高聲喊道"我張季終于高中了",把他僅有的一點幻想給打破了。
心裡滿是愁苦的張繼,想念父親想念母親,更想念自己的未婚妻,他想回到家鄉去,但是他已經回不去了,他不願看到家鄉父老以及父母和未婚妻眼中的失望,于是他轉頭又奔向了長安繼續埋頭苦讀,終于在三年後天寶十二年進士及第,而在不久後的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也就是公元755年,不得已的張繼也隻有随着大批文人逃亡南方。
在深秋的一個夜晚,張繼的船隻來到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他讓船工把船停在了寒山寺門前京杭大運河支流上的楓橋下面,準備在此過夜,夜幕降臨,深秋的寒氣浸人心骨,不時的幾聲寒鴉叫,更覺得凄清!
張繼看到江中若隐若現的漁火,就如同自己的命運一樣飄忽不定,未來該何去何從?自己好不容易考上進士,回家去迎娶自己的未婚妻,等來的卻是早已嫁作他人婦!是怪自己還是怪他人,命運如此的不公,考取到功名的自己本想在朝廷大展身手,卻沒想國家成了如今這個樣子國破草木深,國家前途未蔔,自己也身世不定,我該去向何方?家人又在何處?無限的愁緒湧上腦海!久久難以入睡,夜深了,萬籁無聲,而這時寒山寺裡的敲鐘聲綿綿不絕的傳到船上,訴說着國怨家愁!于是難以入眠的張繼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楓橋夜泊》
。
一座寺廟因一首詩而聲名遠播,蜚聲海内外,成為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騷客去朝聖的地方,慕名而來。小時候的自己學過這首詩後,懵懵懂懂,不求甚解,直到長大後,才明白詩中的意思,心中就一直向往着蘇州的寒山寺和張繼的這首詩。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去蘇州遊覽感受一下張繼當時在寒山寺的蒼涼和無助。終于在一個節假日,自己實現了這個埋藏在心裡已久的願望,慕名來到了寒山寺!
寒山寺并不叫寒山寺。
寒山寺如今位于蘇州市姑蘇區,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屬于禅宗中的臨濟宗。相傳唐代貞觀年間,有兩個年輕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們從小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因為同時愛上了一位姑娘,兩位都為了成全對方,而去出家當了和尚,而他們倆出家的寺廟正好都是"妙利普明塔院",再後來由于寒山是一個文人詩僧,寫下了很多流傳後世的詩作加上他對此寺廟和佛教的貢獻,在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故把寺名改為寒山寺。民間還傳說,""為了點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來到人間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張繼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廣為流傳,盡管後來在宋朝時,曾将寺名重新改為"",但人們仍習慣地稱它為"寒山寺"。寒山在當年曾經問拾得道"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曰:隻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而寒山寺這一切的古木建築,也随着1941年日本侵華占領蘇州時,日本侵略者一把大火又把寒山寺燒為灰燼,隻剩下部分石像和鐵鐘。如今看到很多木質結構和大殿都是在1980年以後重建的。
初到寒山寺大門口,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很質樸,在如今被高樓大廈包圍的城市中,顯得很是不起眼,和自己原先想象的不太一樣。來寒山寺的人很多,一波接一波的旅遊大巴在寺院門前停下,導遊拿着小紅旗領着一批又一批的遊客進入寒山寺。門口收票的是一位老大爺,進入前殿映入眼前的就是一口巨大銅鐘,上面刻的滿是經文,而鐘上被遊人摸得曾亮,祈求和保佑自己,前殿兩旁的走廊裡放着從唐宋到清不同朝代的鐵鐘供遊人查看觀賞。走廊的牆壁上刻着每個朝代的書法大師寫的《楓橋夜泊》。來到中殿,也就是所謂的大雄寶殿,寶殿裡供奉着佛像,寶殿前一個巨大的香爐供人們燒香拜佛。沒來之前原想着一個寺廟不會有多大,沒想到穿過大雄寶殿後,場地更加的開闊,院内長着參天大樹遮擋住陽光,郁郁森森,雖是盛夏,卻感覺很是涼爽,香煙彌漫,一座千年古刹的面貌映入眼前,這才是寒山寺本來的面貌。大雄寶殿的兩旁廂房,一邊放着108羅漢,一邊放着觀世音菩薩,導遊一遍又一遍的給遊客重複着這個觀音是日本什麼時候送的,那個觀音又是日本什麼時候送的,觀音應該怎麼拜。大雄寶殿前邊的藏經閣有四五層樓那麼高,據說放着圓寂高僧的舍利子,如今在修整,不對遊人開放。遊覽了整個寺院的我卻不見一個和尚,除了遊人還是遊人,隻有大雄寶殿裡側邊一個年輕的小和尚在那裡坐着看着遊人來來往往,以及一些善男信女在寶殿前許下願望挂上自己心中的祝福彩條。曾經的寒山、拾得、主持方丈,到如今這個時代,也隻剩下傳說和人們的想像記憶了。一切都将成為過去,浮眼煙雲。
從後殿踏出寒山寺,映入眼前的就是一條河,導遊說這條河就是京杭大運河,是古往今來的水路要道。河的旁邊就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全部用石條建造而成,橋的正中間上面用繁體字寫着江村橋,而橋的旁邊立着一個石碑,上面寫着《江村橋重修記》,記錄着此橋的曆史。建于唐代,清代重修,1984年蘇州市政府又重修。
導遊告訴大家江村橋的對面不遠就是楓橋,他們兩座橋遙相呼應,相對愁眠着一直到今天,而詩中的江楓說的就是他們兩座橋。
我跨上江村橋,站在橋中間,望向遠處深綠色流淌的河流,我在感受着什麼,也在想像着什麼。思緒一下子回到了一千三百年前的那個夜晚,詩人張繼停船夜泊在這個江村橋下,一夜無眠,愁緒萬千,回想着自己前半生的以往過去,有悲有喜更有淚和苦,其中的辛酸淚,又能向何人訴說?胸中的苦悶,誰人又能知曉,無處宣洩的他,隻有癡癡的望向遠處的漁火,來壓抑着自己,夜越來越深了,突然間,寒山寺的沉悶敲鐘聲一下子驚醒了張繼,把他一下子從思緒中拉了回來,張繼回到船艙裡,揮毫寫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