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秦筝歌送外甥蕭正歸京》
汝不聞秦筝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
怨調慢聲如欲語,一曲未終日移午。
紅亭水木不知暑,忽彈黃鐘和白纻。
清風飒來雲不去,聞之酒醒淚如雨。
汝歸秦兮彈秦聲,秦聲悲兮聊送汝。
注:
秦筝,秦地(今陝西一帶)的一種弦樂器。十三柱,唐代筝有十三弦,每根弦都纏繞在一個弦柱上。黃鐘,白纻,均為曲調名。風飒來,形容樂聲如清風飒然而來。雲不去,響遏行雲,典出《列子湯問》薛譚學讴于秦青。秦聲,指長安流行的調子。
譯:
你當知秦筝的聲音最悲苦,
五色琴弦纏繞十三根弦柱。
奏起傷心調,竊竊如私語。
一曲彈未終,太陽已過午。
能令紅亭涼意生,亭前水木不知暑。
忽彈《黃鐘》調,又奏《白纻》曲。
忽覺飒飒來清風,聞之酒醒淚如雨。
老甥今日回長安,且聽長安流行曲。
秦筝之聲最凄慘,且奏悲音送汝還。
評:
這首詩在對秦筝的描寫中,表達了送别親人時的凄怆悲苦的情懷。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為前四句。首句點明此歌乃是為蕭正而作,并強調秦筝聲調的特色是“苦”。次句寫秦筝構造複雜,暗示秦筝曲調不同尋常。三四句從側面具體寫出秦筝聲音幽怨沉緩,讓人覺得其曲調悠遠綿長。
第二層為中四句,寫送别時彈秦筝。先寫送别的環境,次寫所彈的曲調,再彈奏秦筝的音樂效果:清風飒飒而來,浮雲停滞不動。無情之物聞筝聲盡皆動容,有情之人更是“酒醒淚如雨”了。
第三層為最後兩句,點明題中的“送”字。汝歸秦地而奏秦聲“送汝”,自然切合此時此地的情境,流露出詩人心中悲苦不忍離别的感情。當然,這種悲苦也何能包含着詩人看着親人歸京,而自己卻被棄置于外地而不能回京的苦悶之情。讀者盡可深思細品,見仁見智,各見自己之所見。
附圖八幅,岑參詩意圖:
紅亭水木不知暑,清風飒來雲不去。
五色纏弦十三柱,怨調慢聲如欲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