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閱讀山海經時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山與山之間的距離估算問題。五藏山經裡山與山之間有着明确的距離,所以按照書中所說,我們應該能很準确地畫出各座山的相互位置關系。這樣我們就能把山海經所描述的那個世界完美地構建出來。但是很多試圖複原山海經地圖的研究者都會有一個疑惑,那就是山海經裡記載的山與山之間的位置關系準确嗎?
成書
山海經大約到了西漢時期就基本定型了,經過劉向劉歆的編校,此後的内容改變就不大了。所以山海經裡用到的各種計量單位和名稱,基本在不晚于西漢的文獻中查找就差不多了。到了這一時期,百家學說的各種典籍也差不多成型了,它們之間可以互相印證。但是西漢之前的華夏文明曆史也有幾千年的時間,各種計量單位和事物的名稱也經過了很多變化,想要具體理清其中的具體含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山海經中記載了許多華夏文明早期的一些曆史,這些記載散布在書中的各個部分當中。由于山海經出現了大禹,夏啟,王亥等夏朝時期的人物,所以山海經的編著者不會早于這些人物的活動年代。這樣一來我們隻需要考察一下夏商周以及秦漢時期的一裡的距離大約有多長就可以了。根據曆史資料記載,一些研究者對于一裡的長度進行了估算,有幾十米說,有100米說,有250米說,有410米說。
禮記
按《禮記》中說:“古者以周八尺為步,今以周六尺四寸為步。”周代一尺大約23厘米,那麼一步就大概是1.472米到1.84米。秦漢時期一裡為三百步,所以一裡大約為441米到552米。這與一些研究者依據文獻中記載的各地之間的距離推算出的一裡有較大的差别。那麼有沒有其他方法進行大概的推算呢?其實按正常思維來看,山海經記載的應該是當今中國境内的山川地理情況。書中所說的大荒的概念指的應該是遠離當時的華夏文明中心的地區,不太可能是後來意義上的大荒地區。
《禮記》中其實也大概規定了四海之内,九州大地的範圍,書中說:“凡四海之内,斷長補短,方三千裡。”也就是說四海之内就是一個大約邊長三千裡的方形區域。北邊以恒山為基點,南方以衡山為基點,這個距離大約就是三千裡。而從現在的地圖上查詢可知,衡山到恒山的距離大約為一千六百五十公裡,也就是三千三百裡。這樣看來古代的一裡距離與現代的一裡有差别,但不是特别大。
尾聲
山海經中記載的天下南北為二萬六千裡,東西為二萬八千裡。如果這裡的天下與《禮記》中所說的天下差不多,那麼這裡的南北二萬六千裡可能就差不多一千六百五十公裡,山海經中的一裡就差不多是65米;而周公制禮,九州大界方七千裡,如果山海經記載的天下也是這麼大,那山海經中的一裡就差不多是150米。但要是山海經所記載的天地指的是世界陸地的大小,那就另當别論了。所以要想知道山海經裡的一裡是多少米,就要知道山海經裡所說的天下範圍到底有多大,但這一點很難在山海經裡确定天下的東西南北四個基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