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克西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别什可夫,他的身上擁有着許多人奮鬥一生而不得的标簽: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然而,高爾基的童年是不幸的,他幼年喪父,随後母親改嫁,他跟随脾氣暴躁的小工坊主外公外婆生活度過了童年時光。
在高爾基隻有三歲時,一個災難便降臨在他身上——他慈愛的父親因為在伏爾加河下遊的阿斯特拉罕城患霍亂時看護幼小的孩子,不幸染病而死。
他在外公家時,遇到了知心朋友——小茨岡,他處處護着高爾基,替他挨打,還教了他很多道理。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好夥伴卻被他的兩個舅舅害死了,在這個沒有人情味的“家”裡,生活拮據的高爾基,出門去撿垃圾換錢,自力更生。最終,高爾基在11歲時走向“人間”獨立謀生,靠着當學徒、搬運工、面包工人……的工錢維持生計。
面對殘忍無情的家人,淡漠冷酷的社會,高爾基并沒有失去信心,而是追随列甯的腳步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并成為了世界文壇的佼佼者。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本以高爾基童年為模闆而創作的《童年》吧!
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瓦爾瓦拉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
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諾弗哥羅德城。外祖父年輕時,是一個纖夫,後來開染坊,成了小業主。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由于家業不景氣,外祖父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
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争吵、鬥毆。在這個家庭裡,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彌漫着仇恨之霧,連小孩也為這種氣氛所毒害。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裡含着敵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慫恿,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裡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并害了一場大病。
從此,阿廖沙就開始懷着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他的母親由于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丢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但在這個污濁的環境裡,也還有另外一種人,另外一種生活。
這裡有樂觀、純樸的茨岡人,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裡。每逢節日的晚上,雅科夫就會彈吉他,奏出動人心弦的曲調。外祖母跳着民間舞,猶如恢複了青春。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歡樂又感到憂愁。
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祖母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親可愛,與人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則與之相反,它不愛人,總是尋找人的罪惡,懲罰人。
後來,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招了兩個房客。一個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綽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他給阿廖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另一個是搶劫教堂後僞裝成車夫的彼得,他的殘忍和奴隸習氣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親在一天早晨突然回來了,她的變化使阿廖沙心裡感到十分沉痛。開始,她教阿廖沙認字讀書,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漸漸地變得漫不經心,經常發脾氣,愁眉不展。後來母親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竭力避開大人,想一個人單獨生活。就這樣經過了一個夏天思考之後,他終于增強了力量和信心。
母親婚後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經常挨後父打。貧困和疾病,吞蝕着她的美麗。由于她心境不好對阿廖沙常常表現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後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這時外祖父已經全面破産!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困苦。為了糊口阿廖沙放學後同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揀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緻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這時候阿廖沙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後,不久便到“人間”去謀生。
整個故事基本就是高爾基的自傳,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我想,這也是高爾基會從事革命運動的主要原因。
看完整本書,小瘋深刻的意識到了:無論是怎麼樣的人,一定都無法忘懷童年所給予他的回憶,無論這種會議對他而言是否美好,是否擁有着重要的價值,都會無法忘記,并對他的人生産生極大的印象。我想,高爾基能有如此成就,一定離不開這個悲慘的童年,甚至可以說童年造就着他,也一直逼迫着他。
因此,童年在我們人生中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我們每個人童年都會對現在的自己産生巨大的影響。所以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往往那些走向極端道路的人,都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請善待身邊的孩子,或許,你一個小小的舉動,會在孩子心中長出善良的參天大樹,也希望每個孩子的身邊都有一個“外祖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