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知行合一方法論

知行合一方法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7 21:02:15

知行合一方法論?走着走着,突然腳下絆了一下,馬上一個趔趄,站穩了;寫着寫着東西,不小心碰倒了一個杯子,順手一抄,抓穩了生活當中,人人都有這種“下意識”的反應:“感到”即“做到”這種“感知”與“行動”同步進行的現象,就是“知行合一”換個更通俗的說法:條件反射實際上,“學習XXX技能”,往往就是最終要達到這種“知行合一”“條件反射”的狀态:比如駕車,新手司機往往因為要靠“先想一想,再動”,于是動作就不連貫;而老手就能做到不假思索、“人車合一”所以,“知行合一”沒什麼高深的,人人都有這個能力,甚至連貓狗牛羊也有這個能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知行合一方法論?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知行合一方法論(淺談知行合一)1

知行合一方法論

走着走着,突然腳下絆了一下,馬上一個趔趄,站穩了;寫着寫着東西,不小心碰倒了一個杯子,順手一抄,抓穩了。生活當中,人人都有這種“下意識”的反應:“感到”即“做到”。這種“感知”與“行動”同步進行的現象,就是“知行合一”。換個更通俗的說法:條件反射。實際上,“學習XXX技能”,往往就是最終要達到這種“知行合一”“條件反射”的狀态:比如駕車,新手司機往往因為要靠“先想一想,再動”,于是動作就不連貫;而老手就能做到不假思索、“人車合一”。所以,“知行合一”沒什麼高深的,人人都有這個能力,甚至連貓狗牛羊也有這個能力。

很多學生也想好好學習,但就是做不到,總是“管不住自己”。家長想盡各種辦法:不許看電視、不許打遊戲、請家教、上補習班,結果呢?往往最後學生與家長都是身心俱疲“人家天生就聰明,咱就不是學習的料”。有的企業的規章制度堪比部隊,甚至堪比監獄:上廁所、喝水的時間都有明确的規定,結果呢?未必就能提高什麼工作效率。這都是什麼原因呢?“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就談不上解決問題”。“限制行動自由”并不能真正有效提高學習或工作的效率,因為表面上“管不住自己,開小差”,但其實病根并不在這裡。人人都會說“我想好好學習”“我想好好工作”,但要是細細去問,就會發現,一些人隻是羨慕學習成績公布之後老師家長的表揚,或是工作成績公布後公司給的獎勵。而對于“背公式、背語法”的學習過程本身,或者是“學技術、學操作”的工作過程本身,卻完全提不起興趣:如果沒有額外的表揚或額外的獎勵,那麼就完全沒有學習或工作的動力。現在有句流行語:“愛一個人就要愛TA的全部,否則就不是真正的愛”。所以,為什麼别的學生背一段課文,念了三五遍,十來分鐘就會了;而有的學生,念了二三十遍,花了幾個小時還是記不住?并不是什麼“天生就笨”,而是因為“提不起興趣”、“心不在焉”。因為“提不起興趣”,所以“效率低下”。所以,表面上看“明白要好好學習的道理,但就做不到”,是“知易行難”;或者表面上看“反反複複練了很多次,但就是記不住、理解不了,背了公式也不會用”,是“行易知難”。但說到底,“知易行難”與“行易知難”都是不存在的。一切的一切,全是因為“不認可”所以才“做不到”“記不住”,全是“知行合一”。明白了這個道理又有什麼用呢?

A、“為什麼經常當面答應得好好的,但卻遲遲等不來結果”。因為對方所表示的“認可”,僅僅是對最終的獎勵回報這一塊有興趣,而對于如何去一步步具體行動的步驟“不清楚”、“沒興趣”或“不認可”。在這種情況下,傻傻地回去等信兒,而對方其實壓根就沒有期望中的行動,怎麼可能等到結果呢?

B、既然問題出在對于具體行動的步驟“不清楚” 、“沒興趣”或“不認可”,那就該繼續溝通、重點解決“不清楚” 、“沒興趣”或“不認可”,而不是在對方已經認可了“獎勵回報”,卻還隻在 “獎勵回報”上做文章。就算繼續加大“獎勵回報”的投入,“不清楚”“沒興趣”或“不認可”的問題依舊,最後當然還是“遲遲等不來結果”。

舉兩個曆史當中的例子:一個是趙括:在出道之前跟他的父親趙奢談論兵事。趙奢是一代名将、身經百戰,但卻辨不過趙括。然而,趙奢并不認可自己的兒子,甚至趙括出戰前就極力反對,認為趙括必敗。另一個是唐朝名将李靖:在出道前跟他的舅舅,隋朝名将韓擒虎讨論兵法。韓擒虎并不認為李靖是紙上談兵,認為李靖在軍事上必成大器。後來的結果證明韓擒虎沒有看走眼。那麼同樣是“未出道前”同樣是“談兵”,為什麼兩個老将都能看得準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趙括談兵,最得意的是在于“辨”:自己先提出一個“前無古人”觀點,然後引經據典來證明“我說的是對的”,甚至《XX兵法》也分析得不全面;而趙奢、韓擒虎、李靖,則都是先擺出自己或曆史上的真實案例,然後再深入思考,為什麼《XX兵法》中的道理是對的。所以,趙奢說不過趙括,并不是趙括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因為趙括壓根就“不講道理”。抓住了這個特點,其實在我們自己的工作生活,就是能比較容易識别出對方是不是有真才實學:有的人一上來就先入為主“我認為是什麼XXX”,然後搜羅各種對自己有利的案例做為佐證,哪怕明知道還有很多對自己不利的案例也假裝不知道。更有甚者,連案例都懶得找,就是全憑“假如XXX”。而真正講科學、講道理的人,就像做科研一樣,先設計一個對照試驗,然後這個試驗可能的結果是一二三。到底是什麼結果呢?事先沒有定論,要做完了才能知道。沒有充分的求證、沒有事實證據的前提下,先就不會下結論。結果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哪怕是對自己不利的結論。

在咱們自己身上,也總是出現同樣的問題:沒行動之前,就先亮出“馬到成功”或是“肯定沒戲”,這其實都是要不得的。危害在于:隻做了一種應對的心理準備,但往往事情的進程并不會完完全全按自己所設想的那種劇本進行。所以,明智的做法是要有多手的準備:對幾種可能出現的結果準備各自應對的方案。步驟越多,可能性就越多,所以最簡單、最穩妥的方式就是“走一步,看一步”:先想好一步的具體行動方案,然後“如實落實”,在這個過程“如實記錄反饋”。無論是不是“所期望的結果”,這步行動之後就先再停下來,及時彙總這些結果,再計劃下一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