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家有長壽的,也有短命的。
霍元甲是武術家,霍長的“臉似淡金”,人稱“黃面虎”。當時外人不知,他的面黃,乃咯血症的症候。結果,爛掉的肺在霍元甲53歲時奪去了他的生命。李小龍是一派拳學“截拳道”的創始人,曾兩次進入美國功夫雜志《黑帶》評選的“世界七大武術家”,李小龍的壽命更短,隻活了33歲,簡直是“青春早逝”。還有,溥儀的保镖霍殿閣,死時56歲;大成拳“中興之主”王選傑,62歲死于心髒病------武術家早逝的例子,可說不勝枚舉。
讀者大概暗吃一驚。如果說拳擊、足球這些東西,因為對抗劇烈造成傷病影響到健康,大家還能夠接受的話,那麼,說“武術也傷身”,則與人們固有的武術觀念偏差太遠。在大衆的眼裡,武術不但是無比厲害的搏擊術,還是養生延年的健身功。公衆早已習慣了“集神勇無敵與青春不老”的武術家形象。
或許有人想到了太極拳,說:太極大師們,該個個是鶴發童顔的不老仙吧?也不盡然。大家看過電視連續劇《太極宗師》吧?那位“楊昱乾”——原型為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蟬,楊的兒子楊班侯和孫子楊澄甫(叔侄倆均為太極名家),就壽數不長,班侯隻活到55歲,澄甫沒活過53。還有陳式太極拳嫡派傳人陳照奎,壽命也是50多歲。
恐怕有人質疑:你列出的二霍、二楊等人,均為武學大家,難道他們會不清楚,武術怎麼練才不傷身?他們肯定懂,且武術中本有幾分練、幾分養的訓誡。可話說回來,懂與注意調理是兩回事,就像不良的生活方式,很多人明知道傷身體,卻依然故我。武術家也是人。何況,武林名人都是打出來的,他們拳腳淩厲這件事本身,就表明他們長期地進行着沖擊生理極限的訓練。譬如李小龍,他為了使自己的肌體、髒腑适應超強的打鬥,竟從德國買來高頻振蕩器,對身體實施高頻刺激。《運動生理學》講:人在劇烈運動時,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胰島高糖素和生長素升高等等,人體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态,有損健康。
而格鬥,又屬于“劇烈運動”的極限,你見過瘋子掄刀砍人嗎?那就是格鬥狀态。至于武俠影視、小說裡那種意态悠然、閑庭信步似的打鬥,純熟外行人講外行話。可不求驚魂爆發,舒适自得地玩拳耍棍,卻是健身防病的不二法門,倘若霍元甲他們不把武術當事業,五分練五分養,再像職業運動員那樣有營養師調配飲食、有醫生時刻關注其身體變化,則他們的壽數再增加二十年,當不是妄想。無奈,這幾位大師都是風口浪尖上的人物,除非激流勇退,否則,他們就得把自己的武功時刻保持在最佳狀态,練上加練,顧不上養生。
盛譽之下的武術家本已難得放松,若再憑武術去開發事業,對身心的戕害,無異于雪上加霜,如李小龍,一邊搞截拳道,一邊玩命拍電影;如霍元甲,他1909年在上海打敗西洋力士奧皮音後,成立“精武體育會”。從而使他在應對中、外各色人等之外,又多了冗繁的武館事宜和社會活動,身體如何吃得消?大衆不知,一些武術家的短壽現象,其實早已引起武林的關注,譬如美籍華裔武術家徐谷鳴,十幾年前,曾在武術雜志上撰文探讨此事。我所以提到徐先生,是他涉及到武術家諱而不談的性問題。徐先生認為:練武術促進人體的荷爾蒙分泌,從而導緻武者即使性生活過度也不易覺察,日久必落傷損。
武術與荷爾蒙的關系,更深入地提醒人們,武術屬于科學範疇。武術練習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你注重了養生,你就别為練不出超凡的身手而遺憾;反之,你一心追求技擊,還惦着壽比南山,也是癡人說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