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7000——9000年)
遠在昆侖山下的人民舉起來一塊潔白的石頭
在陽光下格外溫潤
然後他們把這種和田玉當做最神聖的東西
成為最早貿易交換的和平大使
在東西方傳播和交流
在距今6000多年的關中地區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和田玉玉器
證明早從殷商時期開始
和田玉就從邊疆出發經“玉石之路”
(即絲綢之路的前身)
跋山涉水來到中原地區
史籍對于和田玉的記載頗多
中華民族用玉八千年
曆朝不絕,且各有特點
各個朝代誕生的玉器
能明确反映出當時那段曆史的科技、文化、審美和喜惡等
那麼都主要用玉做什麼呢~
01 祭祀通神
在最早期部落人類時期(公元前9000——7000年),一切處于原始階段,他們畏懼自然,相信神靈存在,和田玉成為他們和神靈溝通的一種神器,通神明、連天地。那個時期的玉器非!常!神!聖!,至高無上,一般隻有部落的大祭司才可以負責祭祀玉器(自豪臉×1)
(最早的“巫”字見上圖,胸前佩戴兩枚玉璜,手上晃動三個玉璧,祈禱風雨祈禱太平▲)
(玉人獸複合佩 新石器時代 石家河文化玉器)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在《山海經-海外西經》中,“大樂之野,夏後啟于此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翻譯1)”其祭祀中使用的璋、珪、壁、環、璜皆為玉制。以玉來祭祀天地,供奉四方神明,他們相信這樣可保天下太平,四方安甯。
最原始的審美和最虔誠的信念,這樣的傳統延續千年。
翻譯1:大樂野,夏後啟在這地方觀看《九代》樂舞,乘駕着兩條龍,飛騰在三重雲霧之上。他左手握着一把華蓋,右手拿着一隻玉環,腰間佩挂着一塊玉璜。
02 比德與玉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在社會禮儀和日常生活中更加廣泛的使用玉器。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玉器與當時社會文化生活非常密切。上行下效,玉器開始由宮廷傳入民間。
“百花齊鳴”的思想者,
孔子、荀子、老子等古代先賢,将玉視為特别珍貴的寶物。
他們認為玉乃凝聚天地精華而出的珍品,
把禮學與和田玉相結合,将“君子比德于玉”,
把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
以玉來呈現禮學思想。
(玉螭鳳雲紋璧 戰國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随着曆史進入西周時期,由部落制度開始轉化為奴隸制國家,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推行一系列制度,以周朝重要法規《周禮》賦予玉以德的内涵。
(龍紋玉璜 西周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在《周禮·春官·大宗伯》就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翻譯2)
可見周朝時玉已經作為一種禮儀性玉器成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不論祭祀、禮儀,還是朝見皇帝,都有一套完整的規定。
翻譯2:用蒼色的玉璧來禮拜天神,用黃色的玉琮來禮拜地神,用青色的玉圭來禮拜東方之神,用赤紅色的玉璋來禮拜南方之神,用自色的玉琥來禮拜西方之神,用玄黑色的玉璜來禮拜北方之神。每一種用于禮拜神靈的玉器都包含着特定的象征意義。
03 鞏固皇權
戰國時《管子》一書中也曾說:“堯舜北用禺氏之玉而王天下”(翻譯3),禺氏之玉即和田玉。
秦始皇開始,中國實行皇帝制,一直到清代,和田玉一直為帝王玉,它的材質特性可被制作和雕琢成靜雅的飾物,千年傳承,曆久彌新,成為彰顯統治者權威的一種工具,又因其堅硬珍貴,可傳承的特性,象征皇權的玉玺多用選用和田玉而制。(自豪臉×2)
以玉為玺的制度,一直沿襲到清代,乾隆皇帝留存玉印1000多方,大多為玉制。
玉玺從秦代以後,皇帝的印章專用名稱為"玺",又專以玉質,稱為"玉玺",
(皇帝、皇後、皇太後所佩謂玺,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規矩的,不然,可是會被拖出去!砍!頭的!)
(乾隆皇帝的一枚“乾隆禦覽之寶”在台北拍出人民币約1.018億元▲)
翻譯3:堯帝和舜帝都用北邊民族月氏的玉而稱王天下。
04 劃分階層
在春秋戰國時,當時對于玉器的各種用途已經有了非常明确的規定,他們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計六種,故名"六瑞"。《周禮·春官》載:周制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些規範是以玉器的形制和尺寸來區分的六瑞形制大小各異,以示爵位等級之差别。
當時以玉可區分地位,對應的階層有相對的玉色,當時即使并不發達,無論采玉或者制造玉器皆為人工,開采困難,耗費巨大,基本專供皇室。足見和田玉價值的珍貴及地位的崇高。
除了玉玺尊貴之外,玉帶的使用也有級别規定,在唐代,玉帶上挎的數量、質地、紋飾等都有嚴謹的規制,以此來區别臣貴族的品級高低,地位尊卑。
(唐代玉銙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新唐書"車服志》中記載了“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绯為四品之服,金帶銙十一;淺绯為五品之服,金帶銙十一”(翻譯4)。
翻譯4:三品官員着紫色朝服,鑲金玉帶上帶十三個銙;四品官員着紅色朝服,鑲金玉帶上帶十一個銙,五品官員着淺紅色朝服,金帶挎十一銙。
(宋代玉銙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白玉龍紐押 元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押是一種符号,簽畫于文書,表示個人的許諾,後為使用簡便而刻之。元代陶宗儀《綴耕錄》記:“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非特賜不敢用。”
(明代玉銙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統治者為鞏固其封建統治,更在冠服制度上以玉來标志等級貴賤。帝王将相均以玉闆作為裝飾标志。
05 與玉共眠
在古人心中,玉可是神物!不僅可以通天連接神靈,更可達地。
因此以玉陪葬成為皇族權利身份的象征之一。
他們相信有輪回,以珍貴的和田玉作陪,可生生世世與尊榮和富貴相伴。
商王武丁婦好的墓出土玉器共755件,和田玉數量之多種類之全,不僅生前珍愛,去世之後用它彰顯自己的崇高身份和地位,身在鑲嵌在棺上作為裝飾,用來辟邪和守護靈魂。
(婦好墓出土玉器▲)
在《周禮·春官》裡也有記載:“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斂屍”(翻譯5),充分說明古人以玉陪葬的事實。
翻譯5:用絲帶貫穿圭、璋、璧、琮、琥、璜溝紋(中的孔眼),使璧、琮上面的溝紋上下貫通,這樣用來斂屍。(其中圭、璋、璧、琮、琥、璜皆為玉制)
(西漢金縷玉衣▲)
在西漢,出現了一種極具特色的以玉陪葬的方式,西漢人将玉石制成特殊形狀的器具作為陪葬品附于已逝之人的身上,保護肉身不朽。最“著名”要數金縷玉衣,”各部分均由金絲、和田玉片而制。除此之外常見的還有玉塞、玉蟬、握玉和玉豚等。
(花樣也是很多啦~看到這裡讀玉也表示古人才是真會玩,真心壕,反正隻有我們想不到,沒有古人做不到~再一次給我們古人的文明和智慧打call~~~)
(玉塞▲)
(漢 玉琀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漢 “玉豚”,即玉豬,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06 佩玉明德
而後和田玉依舊随着曆史慢慢發展。
清朝康乾盛世時,完全将新疆置于中央統治之下,品質優良的和田玉沿着古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源源不斷地輸入内地。
而和田玉最大的迷弟“玉癡”乾隆皇帝對和田玉的尤為喜愛皇家重視、民間普及,清中期社會安定,治玉名匠層出不窮,把中國古代玉器推向以大、多、精為主要标志的鼎盛時期。同時,他身邊的可心物件皆為和田玉所制。
(清乾隆 玉桐蔭仕女圖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白玉花瓣式洗 清乾隆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青玉四耳活環夔紋壺清乾隆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
和田玉它曾被我們的祖先神秘化,被思想家理念德道化,又被曆代統治階級政治化,發展至今,比附在和田上的宗教和政治的因素早已随着封建制度的消弭而永留在曆史長河和各大博物館中,它終于回歸本身,但它沉澱數千年的美好品德依然被傳承,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為它的潔淨美好而癡迷,我們被它的溫良而驚豔,多數的時候,它更是成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良藥。
君子佩玉,以玉明志。
望已能如美玉般溫潤堅韌,内斂有德。
撰文:東家匠人 王霏讀玉
更多玉文化,歡迎點擊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