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氫燃料電池才是未來

氫燃料電池才是未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1:54:56

氫燃料電池才是未來?近日,中國第一艘燃料電池遊艇“蠡湖”号通過試航“蠡湖”号搭載的國産氫燃料電池正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燃料電池研究部部長邵志剛團隊,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氫燃料電池才是未來?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氫燃料電池才是未來(解密小世界賦能大乾坤)1

氫燃料電池才是未來

近日,中國第一艘燃料電池遊艇“蠡湖”号通過試航。“蠡湖”号搭載的國産氫燃料電池正來自于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燃料電池研究部部長邵志剛團隊。

“以前,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技術主要靠進口,引進技術或購買核心部件,大大影響了氫燃料電池産業化的步伐。”邵志剛說,“氫燃料電池産業急需突破核心技術,打造示範性應用,讓實驗室成果走向工廠車間。”

自2005年回國後,邵志剛擔任大連化物所氫燃料電池研究團隊負責人,從那時起,他鉚足了勁,誓要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帶領團隊蹚出一條産業化之路。近日,中國科學院2020年度科技促進發展獎(以下簡稱科發獎)獲獎名單公布,邵志剛團隊的“新一代氫燃料電池技術及應用”赫然在列。

決戰方寸之間

氫燃料電池是能源界的“績優股”。相較于火力發電将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再轉化為電能,氫燃料電池直接将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将能效從20%左右提升到50%以上。

對比普通儲能電池,氫燃料電池更像一座小型發電廠,隻要保持氫能和氧氣的供應,即可産生源源不斷的電能。

理論上很完美,現實應用卻有很多問題,電堆是科研團隊繞不開的坎兒。電堆是氫燃料電池的核心,遠遠看像個“大疙瘩”,主要包括雙極闆和膜電極兩部分。

傳統雙極闆由石墨闆或石墨與金屬組成的複合闆組成,所占空間較大,純金屬雙極闆體積更小、質量更輕、更耐低溫、成本更低,但塗層材料、成型工藝等均存在國際性技術難點。

“傳統一代”已進入産業化,“新一代”猶如待墾荒原。在此之際,研究團隊毅然決然迎難而上,拓墾荒原,攻克純金屬雙極闆産業應用難題。

很快,研究團隊遭遇了攔路虎。如何在亞毫米級的金屬薄闆上精密加工出微米級精度的流場,讓研究團隊犯了難。侯明介紹,工程技術專家或許認為沖壓非常簡單,但雙極闆的沖壓對精度的要求極高,有些想法即便能設計出來,也未必能加工出來;一個模具動辄兩三百萬的成本,也讓團隊不敢貿然出手。

為攻克金屬雙極闆高精密加工工藝,研究團隊反複計算、模拟、設計、小試,并與企業開展産學研合作。通過近16年7代模具的技術叠代,最終掌握了薄層不鏽鋼金屬雙極闆的高精度沖壓成型工藝。

“這項技術采用不鏽鋼雙極闆,較國外使用的钛金屬雙極闆,技術難度更高,但成本大幅下降,具有廣闊的推廣前景。”邵志剛說。

膜電極有7層,中間是質子交換膜,膜兩側是催化層。從1996年起從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研究,邵志剛對膜電極的結構和工作原理了如指掌。他介紹,在催化劑作用下,氫氣分解成電子和質子,電子形成電能,質子通過質子交換膜與氧離子結合生成水。質子交換膜的作用就是隻允許質子通過,防止氫氣和氧氣直接碰面,而引發危險。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良,如今,膜電極已成為邵志剛團隊的拿手好戲。同時,團隊逆向思考,将質子交換膜用在電解水制氫過程中,隔離氫氣與氧氣,獲得較高純度的氫氣。一舉兩得,同時解決了用氫和制氫兩個問題。

一步一個腳印,在方寸之大的“戰場”,團隊連續突破了高性能催化劑、增強複合膜、高性能低鉑膜電極、耐蝕薄層金屬雙極闆、高比功率電堆、耐低溫系統集成及質子交換膜高效電解水制氫等核心技術,并基于這些核心技術開發出新一代氫燃料電池。該電池的比功率從最初的1千瓦每升提升到4千瓦每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研究氫燃料電池的團隊很多,但能做好的卻很少。因為氫燃料電池技術體系非常複雜,需要各個子系統同時提升,才能換來整體性能的質的飛躍。”大連化物所研究員侯明說。

向終極目标前進

讓成果靜靜躺在實驗室并不是邵志剛做科研的終極目标。他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走向應用的過程,也是檢驗實驗室成果價值的過程。

2017年以來,團隊形成了研發基地、中試基地、産業化基地的完整布局,更多企業認識到“新一代”的優越性。

新冠肺炎疫情前,每天大概有七八家企業走訪實驗室,商談産業化的事宜。多年來,邵志剛收到的企業名片裝滿了一個盒子又一個盒子。

但“新一代”的産業化并不如預期的順利,邵志剛發現,由于産業鍊太長,參與方過多,技術的鋪開速度較預期慢,甚至有推進不下去的時候。為此,團隊不斷總結經驗,尋找夥伴也更謹慎。

2017年,經過反複考察,邵志剛團隊将基于薄層金屬雙極闆的氫燃料電池電堆專利技術普通許可給安徽明天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徽明天)。

燃料電池的電堆生産有沖壓、焊接、塗層、組裝等8大工藝,“我們的生産線經曆過反複的持續改進。”安徽明天董事長王朝雲介紹,當時,所有設備生産線的安裝調試,在國内沒有任何參考和對标标準,完全靠自主設計與研發。秉持着“不行重頭再來”的心态,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雙方跨過千難萬險,終于攻克,建成國内首條萬套級金屬闆燃料電池電堆生産線。

2019年12月,搭載邵志剛團隊核心技術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正式上線。該電池不僅可應用于乘用車領域,在商用車等領域也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

與安徽明天的合作,也讓新一代氫燃料電池技術及應用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目前,團隊已經探索出技術開發、技術許可、技術入股等靈活的産業化方式,并成功與國家電網、陽光電源等進行産業化合作。

“隻靠政策扶植,氫燃料電池跑不遠,隻有讓氫燃料電池好用起來,産業才會強大。團隊的終極目标就是讓人們用上國産氫燃料電池,讓國産氫燃料電池汽車跑起來。”邵志剛說。

一甲子的接續努力

近年來,一個個項目讓邵志剛像上了發條一樣。大連化物所副研究員謝峰介紹,由于導師邵志剛工作太忙,讀碩博士期間他經常晚上去找邵志剛商量問題。後來,越來越多學生也選擇晚上去找邵志剛。

“做氫燃料電池的壓力很大,這些壓力主要來自市場。氫燃料電池技術更新、叠代很快,一旦團隊産業化的速度落後于市場,多年的研究的價值大大降低。”邵志剛說。

這種緊迫感,讓團隊一直保持着一股鬥勁。侯明研究員調侃,現在有時候做夢還會夢到考試的場景,快要交卷了試題還沒答完。雖然一路上取得了很多突破,但團隊成員從來沒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心中一直有一種保持創新和領先的使命感。“團隊成員都甘于付出,我們的周六不叫加班,叫上班。”侯明說。

自上世紀60年代起,大連化物所就開始氫燃料電池技術和應用的研究。轉瞬一甲子,氫燃料電池研究這條闆凳熱了涼,涼了熱;很多人來了走,走了來,但大連化物所始終如一,一刻不停。

邵志剛表示,氫燃料電池技術研發及應用是一項複雜的工程,僅靠一代人無法完成,需要長期積累,形成合力,以實現質變。“我們能做好,除了創新,與衣寶廉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打下的堅實基礎、長期指導不無關系。”邵志剛說。

在衣寶廉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指導下,團隊在質子交換膜、雙極闆、燃料電池電堆及車用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技術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

侯明介紹,衣院士有豐富的項目經驗,直到現在團隊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還是會找到他。他總是耐心、細緻分析,提出有效解決方案。每當有成果時,也第一時間跟衣院士分享。

截至2020年9月,團隊已轉化專利20件,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标準32件,牽頭制定國際标準1件,促進了氫燃料電池技術的國産化進程。

繁忙的工作讓剛知天命的邵志剛兩鬓斑白,2020年的腰疾複發又讓他一度難以久坐,但這也沒有阻擋他繼續帶領團隊前進。

近年來,團隊培養燃料電池專業碩博士130餘人,為國内氫燃料電池行業輸送了大批技術領軍人才,将接續的“火種”撒向全國。

侯明介紹,除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也很重視技術、工程思維的培養。“我們的學生跟實際聯系很密切,課題源于實際需要,接受的是實戰訓練,進入企業就能解決問題。”侯明說。

猛然一回頭,才發現走了這麼遠。如今,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使用,國際正在看中國。(蔔葉)

來源: 中國科學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