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鄰居從老家探親回來,一到樓下,就從出租車上搬下來大包小包父母沉甸甸的“愛”——各種家鄉土特産,堆了一地。她兩隻手拎着好幾個大包裹,“噔噔”地樓上樓下跑了好幾趟,才能拿完。
末了,為了感謝我和我家老人平時舉手之勞,幫她代收快遞,妹子順手丢過來一大包東西,要我一定得收下。
這一包鼓鼓囊囊的東西,打開一看,是一堆帶殼的鮮花生,還帶着一股特有的泥土的清新。
與超市裡、炒貨店裡被熏制“美白”過的熟貨花生不同,這些生的花生外殼上是斑斑駁駁的黃褐,帶着深深淺淺與泥土親密接觸的痕迹,很多還連着沒有來得及摘幹淨的小“尾巴”,也就是果針須子。這樣原生态的新鮮花生,讓我一下子有了好感。
花生又稱“落花生”,大江南北,全國上下,誰的記憶裡沒有這種零嘴小吃食呢?不管是生的,還是熟的,無論是煮的、炒的,炸的還是炖湯的,小小的花生果兒既是秋熟的質樸滋味,更是喜慶吉祥的祝福,還是兒時年貨裡饞人的香脆。
老舍先生曾經這樣寫道:“你看那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淺白麻子,細腰,曲線美。這還隻是看外貌。弄開看,一胎兒兩個或者三個粉紅的胖小子。脫去粉紅的衫兒,象牙色的花生仁兒一對對地抱着,上邊兒還接着吻。那個光滑,那個水靈,那個香噴噴,碰到牙上那個幹松酥軟!” 隻要口袋裡裝上四個銅闆的落花生,一邊走一邊吃,就讓他覺得比秦始皇還驕傲呢。
于是,我把這些帶着滿滿泥土氣息的帶殼花生放進了水盆,先用自來水給它們來個大沖洗,用漏勺大力攪拌搓洗起來,待渾濁的泥水濾去,水色變清,花生也就徹底洗幹淨了。
再把花生尾部的果針扯掉,放入電飯煲中,加水沒過花生,用一隻大瓷盤壓住,防止花生浮起。然後隻需一小勺鹽,按下煮飯鍵,就可以坐等享用美味了。
不一會兒,鍋裡就飄出了一股香甜的氣味,那是煮熟的嫩花生散發出來,有點兒類似煮玉米的甜香味兒,卻有着更為濃郁的食物本真的味道。
這些白胖的嫩花生,用手輕輕一捏,會“噗呲”一聲濺出水來,吃到嘴裡是嫩嫩的果仁,還帶着一泡甘甜的水。而成熟的花生則需要煮得更久一些,飽滿生脆的果仁才會慢慢變得粉糯軟面起來,吃口是完全不同的甘香感受。
作為豆科植物,花生卻沒有像其它同類一樣,開花後把莢果高高地挂上枝頭炫耀;而是在花謝後生出細細的果針,低調地垂向了大地,果針接觸泥土後末端膨大成花生果兒,深深地埋在了地下。直到成熟被起出地面,才讓人看見它結果的多少和飽滿與否。在這之前,它則把自己的“成就”完全隐藏了起來。
花生從開花到飽滿成果,需要近兩個月的時間。在這之前的半個月裡,為了判斷花生的成熟度,需要不時地從地裡拔出幾棵來。這些被拔出來的花生果兒,通常隻有一小捧,大人們看過、試吃之後,就成了孩子們争搶的零嘴兒,哪怕是還脆生生的鮮果兒,生吃就很脆甜。倘若洗淨後煮食,隻需要少許的鹽的成就,就足夠美味了。
煮花生散發出的氤氲香甜和清新,把我的思緒拉回到童年時秋收的場景。那時候,把花生從地裡收上來,要靠人手一株一株地拔。隻有地裡不幹也不泥濘、天氣晴朗的時候,才是拔花生的好時候,否則的話花生果不是被“帶”不出來,就是因為粘附了太多泥巴導緻晾曬去泥太麻煩。為了趁着好時機盡快把花生收上來,往往需要一家老小一起動手搶收。
秋收時,父親常常開着手扶拖拉機,帶着一家人去田裡。他會在手扶拖拉機沸騰的水箱裡放些剛拔出來的花生果兒,在“突突突”的機器轟鳴中,冒着熱氣的水煮花生一會兒就好了,以此作為小孩子勤奮勞動的獎勵。這些往往帶着點柴油味兒的煮花生,在勞作出汗之後,卻是分外地香甜!而此時此刻,秋天的田野,風柔日朗,莊稼和秋草被和煦的陽光曬得幹燥起來,散發出特有的植物清香,到處都充滿了秋熟的質樸味道……
一碟水煮花生,它不僅是孩子喜愛的健康零嘴兒,也是成年人鐘意的口舌好物。若是煮的時候,再加上幾顆八角或五香粉,制成五香花生,滋味就更妙了。“直接吃也好,就酒喝也好,放在舌上含着也好。” 花生米就着幾杯小酒,就是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最好的解乏神器了。
花生米
若是恰逢三五知己好友,則更能助興了,幾粒花生米,就可以讓人不慕魚羊鮮,連不善言辭的人都不知不覺地嘴嗨起來。
新鮮的帶殼花生曬到五六成幹的時候,最宜煮食,口感可人。如果遇到陰天下雨,就把煮好的花生放在微波爐裡“叮”一下,稍作烘幹,方便較長時間保存。在南方一些地區,煮花生還被叫做“鹹幹”“鹹脆”,就是利用日曬或者烘幹技術讓其口感變得幹爽和硬脆一些,然後便于長期散裝或者裝袋售賣。
花生不僅可以煮着吃,炒着吃也香。曬幹後的帶殼花生,利用熱沙子炒熟,是過年過節時北方必備的炒貨。剛出鍋的炒花生熱乎乎的,在冬天捧在手裡就覺得暖心治愈。待剝開“麻屋子”的殼兒,露出的是一兩粒裹着粉紅色花生衣的果實,輕輕一搓,花生衣就脆裂開來,裡面是白白胖胖的果仁兒。趁熱吃,香香脆脆的,滿口奇香,這就是童年最美味的零食記憶。
去殼後的花生米,富含油脂,營養豐富。不僅可以制成花生醬,成為塗抹饅頭面包的佐食;還可以油炸後拌上鹽或者白糖,用來當零嘴兒或者就酒配粥,一口一顆吃得更過瘾。
塗滿花生醬的面包
而在南粵,生花生米還可以用來煮粥煲湯,甚至用來入菜。将花生切碎後與大米同煮,不僅湯色乳白,口感香醇,而且能降低升糖指數,增強飽腹感,有利于控制體重。
福建的花生湯
著名的廣式花生豬尾煲,就是把花生米與焯水後切段的豬尾巴一同放入砂煲裡炖煮,待花生變得軟糯粉面,豬尾炖得酥爛而紅亮, 滿滿的膠原蛋白混着肉香和花生的香氣,就是一道美味而實惠的常見粵菜了。
同樣地,将鮮花生米洗淨稍浸泡,把秋天剛收獲的蓮藕切塊,一同作為配料。搭配焯水洗淨後豬排骨一起煲湯,再加上幾片生姜,幾粒蜜棗和枸杞,炖上一兩個小時,就是成了一道湯色泛着淺紅、人人喜愛的廣式老火靓湯了。這時候,嘗一口,浸潤的飽滿花生米香醇,蓮藕塊兒粉糯,排骨酥爛香嫩。喝一口帶着棗香氣兒的靓湯,甜絲絲,美滋滋啊。
在煮花生的香甜之中,我不僅得到了美味的慰藉,更泛起關于故鄉和老去的親人的回憶。那些在秋日陽光的照拂之下,遠方的故鄉、親情,還有豐收的場景,一幕幕的笑語歡聲,一直萦繞在心頭,質樸而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