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最早的粽子是什麼樣的?特别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号”賬号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号的立場及觀點新華号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屈原最早的粽子是什麼樣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特别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台“新華号”賬号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号的立場及觀點。新華号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
“玉粒量米水次淘,裹将箬葉苎絲韬。炊馀脹滿崚嶒角,剝出凝成細纖膏。”這是清朝乾隆時期六部侍郎、文學家謝墉的一首詩。如果将它作為一謎語的謎面,朋友們能否猜出它的謎底,正是即将清香四溢、萬民同食的粽子?
提到粽子,人們一定會想到端午節。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法定節假日。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在我們家鄉(蘇北),被稱之為“五月端”。此節日己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早在春秋之前,吳越之地就有在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此日後來便成了人民紀念屈原的節日。當然,部分地區也有端午是紀念伍子胥或曹娥的說法。但絕大多數中國人還是認可紀念屈原一說。
屈原塑像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事于楚懷王,官至三闾大夫。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主張聯齊抗秦。
後因小人讒言,被楚懷王疏遠,遭流放。楚懷王被囚死于秦國後,屈原又被楚頃襄王再次流放。第二次流放時,秦軍攻破楚都,憂國憂民的屈原,無力回天,隻好以死明志,憤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
屈原故裡
汩羅江
屈原墓
屈原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是偉大的詩人。以他為代表的楚辭與後來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均為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至今還被人們傳誦。
1953年,屈原與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作家拉伯雷、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共同成為在赫爾辛基頒布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中國愛國詩人屈原、波蘭文學家哥白尼、法國作家拉伯雷、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
屈原代表作品:
《離騷》《九歌》《九章》《天問》《哀郢》《蔔居》《大招》《招魂》
屈原死後,百姓湧到江邊哀悼,有漁夫投入飯團,希望能喂飽魚蝦,而不讓魚蝦傷及屈原。但飯團又被蛟龍所食,于是人們用楝葉包住飯團,外纏彩絲,蛟龍畏之而不食,後來這種食物便發展成粽子。
南朝梁的吳均(公元467—520)在《續齊諧記》一文中記載則更富于傳奇色彩:“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闾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
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子,并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汩羅江遺風也
粽子,又稱“角黍”、“筒粽”。因其清香可口,不僅中國人民喜愛,也頗受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的歡迎。
早在春秋時期,民間就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的食品,稱為“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為“筒粽”。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浸泡黍米,用菰葉包成四角形,因水中含堿,被稱為“廣東堿水粽”。此時期已出現豬肉入餡的粽子。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米中還摻入禽獸肉,闆粟等。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子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人稱為“大唐粽子”。
宋,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蘇東坡就有“時于粽裡見楊梅”的詩句。
元、明時,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
清代,出現了“火腿粽子”。
另外,在南朝梁時,号稱“中山宰相”的陶弘景,人稱陶公,還以藥草煮粽,防病健身。在《江南靖士詩稿·端午陶山品粽》詩中說:“五日山村鮮角粽,褪繩解箬氣猶溫,淡黃應漬陶公草,膏飯舌翻香陣噴”。“淡黃”,則是因為用藥草煮的原因。
粽子的包裝料也在不斷變化,菰葉、楝葉、箬葉、柊葉、竹葉、蘆葦葉等均曾經或還在用來包粽子。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蜜餞粽、闆粟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其中浙江嘉興粽子最為著名,嘉興産的“竹葉粽”、“艾香粽”、“甜茶粽”、“臘肉香腸粽”、“薄荷香粽”、“蓮子粽”、“松仁粽”、“蛋黃粽”等等,早就名聞遐迩,譽滿四方。
粽子,端午家家必食,但并不是說其他時候人們就不吃粽子。魏晉詩人張春華詩曰“二月春風送嫩寒,空新角黍早登盤,摘來半戶青蘆葉,香裡晶瑩玉一團”。可見,在早春二月,人們已吃上了香氣宜人的粽子了。
在我們這一帶,端午節之外也有吃粽或送粽子的習俗。例如,新婚姑娘滿月回娘家,婆家會包些粽子,與其它幾種禮品一并帶回娘家去。老人過壽時,親戚家也會送些粽子、壽桃等作為壽禮。新房上梁,在放鞭的同時,主人家會在梁上扔下粽子、壽桃等,讓下面的親友莊鄰來搶。
另外,當子女升學考試時,家長會特意包上粽子給孩子吃,希望他們能考“中”,或“縱”上去。我們家也不例外,考前,母親想方設法包粽子給我們吃。1961年,我考初中時,正鬧饑荒,母親實在找不到米,隻好把大麥磨成細粒,包幾個粽子,中間還放幾粒花生,希望我能“縱”上去,“升”上去。
我們兄妹三人,吃了母親的粽子,也都順利地考上了初中、高中、大學,遂了母親的心願,母親也就更加堅信她包的粽子在起作用。其實,我們幾人都心知肚明,粽子充其量隻是一種美食而已,如果平時成績不好,吃再多的粽子也無濟于事。
但誰也不願“實話實說”,還是陪着母親一塊高興。如今,她老人家早已駕鶴西去,但母愛的溫馨,粽子的香甜,以及粽子背後的故事卻銘刻在心,成為我們永不磨滅的記憶。
作者:溫 軍
責編:毛秘 《白浪情》
來源:新華号 宏哥有話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