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當這首經典的歌曲響起來的時候,想必絕大部分的70後,80後乃至90後的人都不陌生。它就是8、90年代熱播的《聊齋系列電視劇》的主題曲《說聊齋》,由喬羽作詞、王立平作曲。至今也是一首經典影視歌曲。
像經典的86版《西遊記》、87版《紅樓夢》作為80年代拍攝的電視劇,大家都知道它們都出自中央電視台。而作為經典的86版《聊齋》,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它竟然出自地方台。它就是由福建台聯合南昌電影創作研究所投資拍攝的(南昌電影創作研究所主要作為前期投資方之一,聯合署名),而當時擔任福建台台長的俞月亭,起了決定的作用和做出巨大的貢獻。
俞月亭,浙江人,畢業于複旦大學新聞系。1986年擔任福建台台長。當時,福建台作為一家省台,一年拍攝電視劇集不到8集,整個電視劇部門也隻有16人,經費一年不到20萬元。台裡大部分人思想保守,缺乏開拓創新精神。面對這樣的現狀,俞月亭想改變福建台裡落後的面貌,就開始發掘台裡的優秀人才,并啟用李棟。采納李棟的建議,拍攝60集的《聊齋》。當時那麼大實力的中央台,《紅樓夢》才敢拍攝32集。實力比福建台強很多的山東台,48集《水浒》就拍攝了8年。憑福建台的這點人力和财力,要拍60集的《聊齋》,有人笑他們是天方夜譚。
作為福建台台長的俞月亭,有自己的想法。他下定決心将《聊齋》作為探索小台、窮台快速發展電視劇創作的實驗工程來做。從1987年9月《聊齋》正式開機,曆經整整三年,到1990年9月,《聊齋》最後一部片子拍完,整個《聊齋》系列電視劇47部80集按計劃完成。說句題外話,86版《聊齋》,其實是個錯誤的叫法,畢竟1987年才開始拍攝,可能是以訛傳訛,或者大家都默認吧,這裡不過多讨論。
1991年春節前後,《聊齋》在全國30多個省市台播出43部69集。3月份在福州召開《聊齋》工程總結大會。會上總結認為全部的《聊齋》片中,1/3片集的質量屬中上,1/3的屬中等,1/3的屬中下。《聊齋》工程的财務結算顯示,整個工程耗資500多萬,每集電視劇平均制作經費是47500元,而争取來的贊助、有償拍攝服務、出售版權以及和其他省台交換的稿費、設備折舊費也就是這個數目,可能還有赢餘。而版權收入,以及和省台的交換的稿費也隻是截止到1991年。 當時86版《西遊記》,由央視和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拍攝,耗資600萬,曆時6年完成。 作為省台,投資拍攝的《聊齋》,沒有花費國家一分錢,而且采用超前市場化運作手段解決拍攝資金問題,而且在拍攝過程中嚴格把控拍攝電視藝術質量,感染和激勵了全國知名的文藝工作者,反過來也促進了《聊齋》的藝術成就。很多全國著名的導演,不計報酬,來擔任《聊齋》劇集的導演,比如謝晉導演了《辛十四娘》,王扶林導演了《西湖主》。福建台拍攝的《聊齋》無疑在當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的。
重視和重用人才,是《聊齋》成功的關鍵 俞月亭能夠将一個《聊齋》這樣一個實驗工程,沒有花費國家一分錢,而保質保量的完成,為福建台取的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手下的兩個得力幹将就不得不提了,一個叫李棟,一個叫劉印平。
從右到左:李棟、俞月亭、劉大印
李棟原本是廣西的一位作家,非常有才華,因為作風問題,後來調到福建台。結果,到福建台還是不受重用。俞月亭擔任福建台台長,發現李棟的才華,并啟用李棟。并采納李棟的建議,決定拍攝60集《聊齋》來振興福建台。李棟推薦了原南昌電影創作研究所的張剛合作,有了第一筆啟動資金。李棟憑着廣泛的交往,聯系了十多位全國知名的電影劇作家,加盟到《聊齋》的創作隊伍中,山東大學教授,《聊齋》研究所所長袁世碩做文學顧問,長影的著名導演蘇裡做《聊齋》的藝術顧問等等。又請到文懷沙、陽翰笙、曹禺、馮至、範增等文學藝術大家做聊齋的總顧問。
劉印平,也叫劉大印。山東人,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畢業後進入山東話劇團後入伍福州軍區前鋒話旅團當演員,後來退伍在上海台當制片。後來在報紙上看到,福建台籌拍《聊齋》,就義無反顧的加入的福建台《聊齋》錄制總部。而劉大印有更大膽的想法,待《聊齋》拍俊,接下來拍100集的《三國演義》。俞月亭評價兩人,說他們都是能人,都是當領導的角色,思想開放,點子多,氣魄大,一個擅長筆頭,一個擅長實幹。劉大印,擔任《聊齋》的總制片人,後來俞月亭被免職,他離開福建台,北上首都,後來出品了紅極一時的電視劇劉曉慶版《武則天》和《康熙王朝》,這是後話。
《聊齋》拍攝沒有花費國家一分錢
福建台原台長俞月亭決定采用李棟的建議拍攝《聊齋》時,就将《聊齋》作為一個實驗工程來做。說明白點就是台裡零投資,需要李棟白手起家。李棟拿着台裡借來的5000元啟動資金,開始全國各地去拉贊助和投資。 後來,他找來原南昌電影創作研究所的所長張剛。張剛表示願意出20萬,除了合作拍攝,聯合署名,将來如有盈利,規還投資并适當分紅。張剛說他看中福建台的氣魄和《聊齋》這個工程,還有對俞月亭和李棟的信任。《聊齋》工程的第一筆啟動資金到位。《聊齋》錄制總部也正式成立。
利用電視台的無形資産,與地方單位合作,開展有償服務。例如幫對方拍攝宣傳片等互助互利,籌集資金。也是《聊齋》工程籌款的一個手段。比如,在甯德地區,拍攝的劇集放在甯德拍攝,并且把甯德的主要風景名勝區作為背景拍進電視劇中,另外替甯德拍攝幾部宣傳片。這樣,就提前拿到甯德投資拍攝《聊齋》劇集的10萬塊了。後來在三明地區和外省的一些地方用同樣的方法籌集了一大筆資金,加快了《聊齋》的拍攝進度。
《聊齋》總部及劇組人員的無私奉獻精神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1988年《聊齋》總部有四十多天,賬上才幾百塊錢。最少的十幾天,隻有190元。總部一個月1萬多元的開支,都是總部工作人員自掏腰包湊起來的。當時《魯公女》劇組制片主任拿出自己6000元的私房錢開展籌備工作。當時,總部也毅然把唯一的一輛工作用車賣掉,湊錢讓《魯公女》開拍。
俞月亭派李棟和劉大印去香港找投資,雖然沒有拉來投資,卻擴大了《聊齋》電視劇地區和海外的影響力。後來新加坡、馬拉西亞、香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影視公司派人或來函購買《聊齋》的版權。值得一提的是應日本東和公司邀請俞、李,劉訪問日本,并和東和公司簽訂其購買80集《聊齋》的版權,以及預買版權的方式合作拍攝100集《三國演義》的協議,并支付15萬美元預付款。後來李棟,又去日本要回10萬美元。這樣《聊齋》的錄制工作走出困境。
全國知名文藝工作者對《聊齋》工程的熱愛和奉獻精神,成就了這部經典作品。 而《聊齋》攝制總部對《聊齋》工程的精益求精的,艱苦創業的精神也感動了全國文藝工作者。 1987年4月19日,《聊齋》創作研讨會在福建甯德飛鸾海軍基地招待所召開,全國著名的電影劇作家,有袁世碩教授,北影的趙大年,長影的顧笑言、趙葆華等等。這個會議整整開了12天,而且隻是隻給報銷差旅費和夥食費,沒有任何補貼。連稿酬标準都沒有商定的情況下,關在一個偏僻小鎮的招待所,過苦行僧般的生活,并認真創作和參加研讨會。這群當時中國頂級的劇作家最主要是被《聊齋》劇組的真誠和對藝術的執着追求精神所感動。
1987年9月10日,《聊齋》劇組在甯德舉行開機儀式。在随後放映幾個事先拍好的精彩鏡頭時,結果完全令大家失望。俞月亭毅然決定停機整頓,必須确保拍攝質量。雖然,停機整頓損失了25000元。但是,也赢的全國報社記者和專家的好感和敬意,也警示了劇組。 後來,《聊齋》總部為了保證各劇組的藝術質量,特别做出決定,一批劇目完畢,下一批劇目将上時,都要邀請上一批劇目部分主創人員和下一批部分主創人員,召開一次藝術研讨。總結上一部的成功得失和讨論了下一批的如何提高。這樣的措施,保證了聊齋拍攝的電視劇,整體一批比一批好,得到廣大觀衆和專家的好評。
随着《聊齋》系列電視劇的開拍和播出,福建台由往年省級台節目交換中的“欠債戶”,到1987年的“扭虧為盈”,1988年第一次榮獲“繁榮熒屏”二等獎,1989年榮獲“繁榮熒屏”一等獎,排名全國第五名。
1990年3月俞月亭被福建省委免職。原本根據俞月亭的計劃,作為實驗工程的《聊齋》能順利拍攝,證明了當初設想的完全正确。那麼接下來拍攝100集的《三國演義》才是大動作。而通過拍攝《三國演義》建立好萊塢式的“東方電視城”,讓電視制作基地化、産業化。這個在當時絕對是個超前的龐大的計劃。早在1988年5月在福州就召開《三國演義》劇本研讨會,當年7月為了和中央台争《三國演義》,在北京舉行籌拍《三國演義》的新聞發布會。後來經過争取,中央台同意由福建台拍攝《三國演義》。随着俞月亭的免職,福建台的《三國演義》所有計劃都落空,中國國家電視劇創作中心收回了《三國演義》拍攝權。紅極一時的福建台終于落寞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