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采菊東籬下開門見南山

采菊東籬下開門見南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4 08:00:12

陶淵明跟蘇轼,兩個不同朝代的人,作為後輩,蘇轼很贊賞陶淵明的風骨,兩個人“隔代遺傳”,都不願意為五鬥米折腰。但這樣有風骨、有立場、還有蓋世才華的人,偏偏都命運坎坷。我們一起來透過曆史留下來的美麗文字,一起探讨一下這兩位文壇大咖的文字背後掩藏的故事。

采菊東籬下開門見南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1

中國詩詞的意境很美,美到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明明是很有意思、讓人百轉千回的經典詞句,勉強翻譯成現代語言後,馬上就變得平平無奇,可見真是詞無達诂,特别是象蘇轼、李白、杜甫……他們的詩詞更加不能簡單地從字面去理解,不同的人在文字之中看到的角度,和對事物的感受也不一樣。

就像下面一段文字,你可不可以根據它的中心思想,留意它描寫的細節,在腦海之中形成情景,然後找出它對應的原來作品呢?

不要聽暴雨穿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不妨漫步前行,邊吟唱詩詞,邊仰天吟嘯。手柱着竹杖,腳穿着草鞋,比騎馬還輕松。誰怕暴雨淋濕?聽憑這一生過着披蓑衣、風吹雨打的生活。

微冷的春風吹醒了酒意,使人感到格外的清醒爽快。山頭上夕陽西下,與我相迎。回頭看看剛才遇到風雨的地方,已經雲消雨散。回去吧!既沒有刮風下雨也沒有晴天。

采菊東籬下開門見南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2

原來這就是蘇轼的《定風波》詞的古詞今譯,如果把它翻譯成現代語言,差不多就是上面的樣子。是不是索然無味?

不光是文字遊戲,人,如果換個角度、換個人去看問題,就有可能面對完全不一樣的結果。這一點,陶淵明最有發言權、感受最深:

陶淵明出身不凡,是東晉名将陶侃的後人。陶淵明自己也從小就家學淵源 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很想象祖輩們一樣有機會為國效力。

但陶淵明生不逢時,當時的政局動蕩,朝中官吏很多都是鼠目寸光、貪功好利之輩。陶淵明曾經擔任江州祭酒時,已經耳聞目睹很多官場的險惡、黑暗之事。因為不願跟那些人同流合污,陶淵明沒多久就辭職了。

采菊東籬下開門見南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

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又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縣當上縣令。不久,郡守派了一位督郵來彭澤縣視察政務。但是這位“狐假虎威”的督郵卻是一個貪得無厭、粗俗傲慢的人。這個人一到彭澤縣的驿館,就差遣縣吏去叫當地的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平時就蔑視功名利祿,不肯趨炎附勢,也十分讨厭督郵的裝腔作勢。但因為對方的身份,陶淵明也不可以拒絕去跟這位“上差”見面。他剛想動身,之前奉命來通知他的縣吏好心提醒他說:“大人,參見督郵必須要穿正式的官服、系官帶,不然又會招惹麻煩了!”

陶淵明不覺氣憤難平,長歎一聲,說“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我不能為五鬥米而向這種鄉裡的卑鄙小人低頭哈腰!)說完,便解下印绶,再一次辭職離開了隻當了八十一天的彭澤縣縣令的工作。

采菊東籬下開門見南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4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意思,是說為人要清高、要有骨氣,不為功名利祿所動。但是陶淵明并不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他在面對生活的困境時也動搖過、矛盾着,也曾經屈服過,因此才有“再吃回頭草”、重出江湖、再入仕途。

可惜他還是失望了。這個江湖可以沒有陶淵明這樣的犟驢,但永遠不缺少見風使舵、阿谀奉承之輩。想要尋找一片政壇的淨土?陶淵明太過于理想主義、曲高和寡,注定铩羽而歸。

作為一個詩人的陶淵明,他應該是在一種微醺之中,寫下了這首《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詩中陶淵明以詩言志,也是披露了自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心情。朋友們有沒有跟我一樣,覺得文章開始提及的蘇東坡詞《定風波》會“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

采菊東籬下開門見南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5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诠釋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不管是陶淵明還是蘇轼,他們兩個人都是仕途坎坷,抑郁不得志的時間更多……蘇轼當官的時間、官名更大一點,陶淵明更多時候隻是做仕途底層的小官。……可能當官大小也會有不同遭遇。

采菊東籬下開門見南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6

陶淵明遭遇的是官場黑暗,被一些手握實權的人瞞上欺下,因此陶淵明表面上還可以選擇“避不開繞着走”;但蘇轼面對的是當年的“文字獄”、和政見不同引起的政治地震。隻憑皇帝一念之間,便決定一大家人的生死,影響和危害更大。

蘇轼也有怕的時候,倒不是怕自己會死,而是怕他的家人會被連累。如果可以退步抽身來保全家人的話,相信蘇轼會這樣選擇的。陶淵明跟蘇轼,都是不願意為五鬥米折腰的人,但兩人本質上又有所不同。

采菊東籬下開門見南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7

陶淵明是被動的“逃避”、遁世;蘇轼是勇敢面對、積極應對生活的艱難。兩個人都是不為五鬥米折腰,一樣自己親自躬耕隴畝,解決生活所需……陶淵明因此有了《桃花源記》、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轼在黃州,成了新的農民,成就了堅強、豁達的“東坡居士”。

#2021開年演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