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美術三傑
14~16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繪畫藝術臻于成熟,其代表畫家又被譽為“美術三傑”(文藝複興後三傑),他們分别是: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三位藝術家都出生于資産階級家庭,深受藝術思維新觀念的影響。這些經曆使他們注定要站在反宗教、反封建的行列中,把人們的精神思想從封建神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是他們共同的藝術目标。從藝術的角度來看,他們都遵循現實主義的手法,具有很高的素描技巧和造型技巧,非常重視藝術作品的“視覺基礎”,視繪畫為自然的唯一模仿者,繪畫中的一切知識都必須以現實為基礎。在他們眼裡,藝術作品是理性與經驗的結合,肩負着傳播知識、記錄曆史的作用。
列奧納多· 達·芬奇
列奧納多· 達·芬奇 (1452-1519)(意大利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又譯:達文西,全名: 列奧那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畫家、科學家、人類智慧的象征,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他不但是個大畫家,同樣還是一位未來學家、建築師、數學家、音樂家、發明家、解剖學家、雕塑家、物理學家和機械工程師。他因自己高超的繪畫技巧而聞名于世。他還設計了許多在當時無法實現,但是卻現身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明。總的來說,達芬奇大大超越了當時的建築學,解剖學和天文學的水平,但是卻未能推動其發展。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海濱小鎮——芬奇鎮,有一個叫安奇亞諾的小村莊。1452年4月15日,偉大的畫家達芬奇就在這個美麗的地方降臨人世。達芬奇的父親皮耶羅·達·芬奇是佛羅倫薩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很富有。
達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裡度過的。孩子時代的達芬奇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七弦琴和吹奏長笛。達芬奇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都讓人驚歎。達芬奇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裡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 1469年,他來到佛羅倫薩并在Verrocchio的畫室學徒。1472年,進入當年畫家協會。在藝術方面,他是一位雕塑能手但特别注重繪畫藝術,他說:“繪畫是自然的女兒。” 傳說,在他年輕時,有一次幫老師在一副名為《約翰為基督洗禮》的畫中畫了一個小天使,結果其水平超過了老師畫的所有其他人物。這位在當年已有些名氣的老師羞愧難當,從此不再涉獵繪畫,隻搞雕塑了。 在科學方面,他觀察天體,曾寫下:“太陽是不動的。”幾乎是與哥白尼同時發現了“太陽中心說”;他研究飛行的科學原理,設計制造了第一個飛行器;他解剖過三十多個屍體,探究人體結構并第一個發現了嬰兒在母體中的生長過程。他曾說過:“你可能會被這天然的臭氣弄得退避三舍…….你還可能缺乏耐心且不夠勤奮,在這些方面我不曾被貪欲或懶散所阻礙,阻礙我的隻是時間不夠。”
達·芬奇年輕時在佛羅倫薩畫派畫家韋羅基奧的工作室學畫,1481年離開佛羅倫薩去米蘭,其後獲法王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 邀請,前往法國。達芬奇是當時世界的一位天才,他的主要才能表現在科學發現和想象上,他曾經設計過直升機、飛行器、熱氣球、攻城器,設計過城市防禦體系、排水系統,研究過人體解剖、比例、透視。他是歐洲第一位描畫風景的畫家,他以科學、清晰的頭腦著稱。當然,也有人認為他很少動手實現他的設想,很少做出真正的成績,因此在科學上他隻是虛名。在文藝複興“三傑”中(另兩位是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他畫中的人物真實、栩栩如生,構圖嚴謹、穩重。
晚年達芬奇定居于法國羅瓦河谷的克勞城堡(Chateau De Clos Luce),并在該處完成他的自畫像。晚年的達芬奇卻變得泰然、甯靜,緻力研究信仰與自然的關系。他于1519年在克勞城堡去世。
達芬奇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去世時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内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達芬奇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并善于将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讨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将達芬奇的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達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的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于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小行星 3001 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作為對他的尊敬。
1475 年 3 月 6 日生于現意大利城市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卡波熱斯),他父親是法官。母親在米開朗基羅六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米開朗基羅 13 歲時進入了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梅尼科·吉蘭達伊奧(Ghirlandaio)的工作室,在那裡他最初接觸終生所從事的神聖事業,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繪畫技巧。後又跟随多納泰羅的學生貝托多學習了一年雕塑,之後他又進了佛羅倫薩統治者羅倫佐·美第奇開辦的“自由美術學校(美第奇學院)”,由于他的超群才華倍受羅倫佐的重視和愛護,宮廷中大量的藝術品成了他學習、研究的對象,經常出入于宮中的人文主義詩人和學者給了他極大影響。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宮裡獲得了一個偉大藝術家所必須具備的條件,為他整個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1496 年,米開朗基羅來到羅馬,創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庫斯》等。23 歲的米開朗基羅受法國紅衣主教委托,為聖彼得教堂制作《哀悼基督》雕像。這件雕像的問世,使米開朗基羅名蓋羅馬,自多納太羅之後又一顆雕刻巨星升起。 1501 年,26 歲的米開朗基羅載譽回到故鄉佛羅倫薩,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安放在韋吉奧宮正門前,作為佛羅倫薩守護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 1505 年應尤利烏斯二世邀請,米開朗基羅赴羅馬為教皇在聖彼得教堂内建造陵墓,米開朗基羅的建造才華,使教皇的藝術總監勃拉曼特極為妒忌,他唆使教皇暫不修陵墓,強求米開朗基羅去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米開朗基羅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記》。 1513 年,教皇陵墓恢複施工,米開朗基羅曆盡艱辛磨難創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 1519~1534 年,41 歲的大師又重回到佛羅倫薩,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奧十世又強迫米開朗基羅為其祖宗聖洛倫佐陵墓制作雕像,他創作了他生平最偉大的作品-聖洛倫佐教堂裡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著名的雕像《晝》、《夜》、《晨》、《暮》就是安放在這座陵墓的石棺上。 1562 年受其門生,著名畫家、藝術史家喬治·瓦薩裡之邀成為迪亞諾學院(佛羅倫薩美術學院)名譽院長。 1536 年,已經 61 歲的米開朗基羅被召回到羅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在 25 年前完成的《創世記》天頂畫下的祭壇壁面上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最後的審判》。之後他一直生活在羅馬,從事雕刻、建築和少量的繪畫工作,直到1564 年 2 月 18 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開朗基羅是人類天才、智慧和勇氣的結晶,他的光榮與成就屬于全人類。作為文藝複興的巨匠,以他超越時空的宏偉大作,在生前和後世都造成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影響。他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于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 89 歲,超越了古稀之年,度過了 70 餘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拉斐爾·聖奇奧
拉斐爾·聖奇奧(意大利文: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常簡稱拉斐爾(拉丁文:Raphael),是一位意大利畫家,亦是建築師。他的作品具有優雅、秀美的風格。他善于把“神”畫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畫的聖母就是生活中神态優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親的形象。他的代表作是壁畫《西斯廷聖母》。這幅作品體現了拉斐爾獨特的畫風和人文主義思想。拉斐爾是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但他英年早逝,隻活了 37 歲。然而,短暫的人生并不影響他,成為文藝複興時期最紅的畫家。
1483年4月6日生于烏爾比諾,原名拉法埃洛·聖喬奧。自幼随父(烏爾比諾公爵的宮廷畫師)學畫,後又轉入佩魯吉諾門下。 1500年出師。拉斐爾早期作品就顯露出非凡的天才。21歲時畫的《聖母的婚禮》不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魯吉諾的藝術精華,而且後來居上,無論構圖與形象塑造都有所創新。尤其是畫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繪,聖母瑪利亞及其夫約瑟形象的端莊、文雅,均為前輩畫家作品中所罕見。 1504~1508年他居留佛羅倫薩,那裡一度恢複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了他。同時他對各畫派大師的藝術特點均認真領悟,博采衆長,特别傾心學習達·芬奇的構圖技法和米開朗琪羅的人體表現及雄強風格,使其獨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風格日趨成熟,從而迅速取得了和達·芬奇、米開朗琪羅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
他的一系列聖母畫像,和中世紀畫家所畫的同類題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溫情和青春健美而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帶金莺的聖母》(藏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草地上的聖母》(藏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和《花園中的聖母》(藏盧浮宮博物館)。
1512~1513年繪成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聖母、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稣的體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現了母愛的幸福與偉大。另一幅更為高大的是祭壇畫形式的《福利尼奧的聖母》和稍後創作的《椅中聖母》、《阿爾巴聖母》,都堪稱是他完美無缺的作品。
1509年後,他被羅馬教皇尤裡烏斯二世邀去繪制梵蒂岡皇宮壁畫,其中簽字廳的壁畫最為傑出。這批遍布大廳四壁和屋頂的繪畫,分别代表了人類精神活動的4個方面:神學、哲學、詩學和法學,作品除發揮了他特有的繪畫風格外,還特别注意到了繪畫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給人以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之感。
1520年,拉斐爾返家發了高燒,但醫生隻認為他是受了風寒,不久後于4月6日耶稣受難日逝世。
拉斐爾懷抱着新柏拉圖主藝術理想,以其洗練的畫技,将文藝複興的人文主義發揮到極緻。雖然他留下的作品不多,其作品所展現的光華,影響後世甚遠。拉斐爾從前代藝術大師們的畫風的技法中撷取養分,幻化出柔和、圓潤、飽滿的調和之美。他的聖母系列作品,更是美術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拉斐爾以世俗化的手法,将傳統的宗教題材描繪成現實生活中的理想美,稱頌一般人類線性的光輝,洋溢着幸福與歡愉,更加體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拉斐爾的藝術被後世稱為“古典主義”,不僅啟發了巴羅克風格,也對17世紀法國的古典學派産生深遠影響。就美術史的角度而言,拉斐爾不僅是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更為後世開啟一扇創作典範的新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