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柏林
鄭柏林,号牛耶,1961年生于唐山。草原畫家,他以獨特的技法,表現草原動物及牧民生活,作品清新、自然,靈動,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和藝術感染力,其草原風情作品獨樹一幟。出版有(牛的畫法)、(鄭柏林畫牛)、(鄭柏林作品選)、鄭柏林畫集)等畫冊,2012年8月,作品(孺子牛)參加了文化部在倫敦舉辦的“中國藝術展”。 2015年作品由中國新聞社海外華文媒體平台,向海外華人華商區全面的展示。現居北京。
鄭柏林·畫牛
在幾千年的人類社會文明中,牛為人們的生活貢獻了一切。它勤勞樸實的性情,甘于奉獻的品格,忍辱負重的氣量,堅韌不拔的毅力,是人生的楷模,它吃的是草,擠的是奶。郭沫若先生曾将牛贊美為國獸,牛是人們喜愛和崇尚的動物。
鄭柏林·畫牛
記得小時候,生産隊養了十幾頭牛,兩三匹馬,兩三頭驢。牛吃的草料最粗糙,幹的活卻最繁重。田間的耕種,運送糞土,将收獲的莊稼運到場院等都要靠十幾頭牛不停地勞作。毛驢隻是幹些零活,幾匹馬多是跑長途,為生産隊掙些外快。
鄭柏林·畫牛
有時聽到遠處傳來駕駕駕、籲籲籲的吆呵聲,知道那是姥爺趕着牛車過來了,父親總是說:啥樣的牲畜都會讓他使壞了,因為姥爺不停地、無意的吆呵聲,牛也就聽而不聞不理會了。
鄭柏林·畫牛
那時家裡吃的米面都是靠我們這些十來歲的孩子牽着毛驢馱上糧食到外村去磨面、搓米,有一次,飼養處裡的毛驢都去幹活了,我和一個小夥伴隻好各牽着一頭牛去外村磨面,聽大人說:牛背是活動的,不好馱東西,那個小夥伴膽子大,騎上了馱着糧食的牛背,這讓他嘗到了從牛背上掉下來的滋味。農村的孩子放學回家都要幹各種農活,可是包産到戶最需要勞力的時候,我卻去外面讀書了,記得放假回家,看到家裡養了一頭公牛,那塊頭真是魁武、壯實,太強健了。一天父親趕着它在稻田裡耕地,快黃昏了還沒收工,這頭公牛一氣之下将父親撞倒在泥水裡,頓時父親臉上失去了血色,是不遠處幹活的人把父親攙扶到家裡。真應了李可染先生在題畫牛中的一句話:“牛性溫馴,時亦強犟。”牛要是發起威來,是無人能阻擋的。
鄭柏林·畫牛
在中國畫中,先人們留下了很多畫牛的作品。黃胄先生在畫牛題跋中寫道:“古代畫牛者甚多,現在傳世作品如(五牛圖),宋人(牧牛圖)、(百牛圖),到明代常見專門工畫牛者,清代即不多見,工于牛者競一人皆無,尤其工筆無人問津,待有志者下工夫創造新風。”
鄭柏林·畫牛
我九八年臨摹了一些劉奎齡先生的作品,中國動物畫自劉先生才有了生氣和靈動,我認為他是中國畫動物之爺,他的兒子劉繼先生同樣開創了動物畫新風。臨摹了兩個月,我想能不能借鑒劉先生的畫法,進行自己的創作呢,我就試着畫虎,但是畫虎不容易搜集素材,我又想到了牛,那時候農村還有少量的牛,我騎上自行車到山村尋找創作素材-牛,機械化的發展削弱了牛的作用,基本上見到的都是奶牛,偶爾看到耕地或拉車的黃牛,就像見到寶貝一樣。後來朋友帶我到内蒙古大草原,看到了一群群,一片片的牛,它們在一起嬉戲或吃草,沒有了在農村的勞累和牛棚裡的呆滞,具有了動物的天生活潑和靈動,皮毛也更豐富,為我的創作提供了不斷的源泉。
鄭柏林·畫牛
十幾年畫牛,從開始探索嘗試,到現在的注重用筆用墨,熟練地控制和運用水在生宣紙上的遊動,在構圖上努力組織各種牛的動作神态,充分體現牛的自然天性,在皮毛的處理上,将繁索的紋理借助水在宣紙上自然變化,減少筆墨的雕琢痕迹,使畫面既有牛的皮毛質感,又有中國畫的筆墨韻味,走出了自己以形寫神的獨特創作之路。
鄭柏林·畫牛
鄭柏林·畫牛
鄭柏林·畫牛
鄭柏林·畫牛
鄭柏林·畫牛
鄭柏林·畫牛
鄭柏林·畫牛
END
推廣新勢力 | 攻學術·領收藏·私人定制
尊重版權·有侵權聯系删除
嚴禁圖片運營商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