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積累的好處?唐曉敏語文的學習,對優秀的作品,必須背誦背誦下來,保留在心中的東西,即成為心靈的組成部分人不僅是通過實際的社會生活而認識世界,也通過間接經驗即讀書來認識世界,如語言學家所講:“我們所認知的整個的世界就被我們的所用的字眼支持着世界愈大,字眼愈多另一方面也一樣,字眼愈多,世界愈大”字眼多是組織成文章而發揮作用的,而文章,若不是記憶下來,就很難發揮這樣的作用,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古文積累的好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唐曉敏
語文的學習,對優秀的作品,必須背誦。背誦下來,保留在心中的東西,即成為心靈的組成部分。人不僅是通過實際的社會生活而認識世界,也通過間接經驗即讀書來認識世界,如語言學家所講:“我們所認知的整個的世界就被我們的所用的字眼支持着。世界愈大,字眼愈多。另一方面也一樣,字眼愈多,世界愈大。”字眼多是組織成文章而發揮作用的,而文章,若不是記憶下來,就很難發揮這樣的作用。
背誦,是“熟讀成誦”的過程。文章、文字作品、經典,看文字時,其聲調、節奏是不能直接體會到的,而作品的情感主要包含在聲調、節奏中,故隻有吟誦,才能深切地體會作者的情感,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因此,熟讀并背誦下來,對作品就有更深切的感受。如程千帆所說:“背誦名篇,非常必要。這種方法似笨拙,實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風格、節奏等都銘刻在腦海中,一輩子也磨洗不掉。因而才可能由于對它們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光看不行。”
背誦的作品,因為已經是保留在你心中了,因此,可以不斷地重新體會。随着人生閱曆的增長,對這些保留于心的東西不斷有新的認識。這些東西若是沒有背誦下來,隻是圖書館的,或者是你塵封已久的書櫥上的,想随時随地地重新體會,就做不到。
文章、文學作品、經典,背誦下來了,也更能夠感受和理解文章中的語言。如梁實秋在《豈有文章驚海内》中說的:“我在學校上國文課,老師要我們讀古文,大部分選自《古文觀止》、《古文釋義》,講解之後要我們背誦默寫。這教學法好像很笨,但無形中使我們認識了中文文法的要義,體會摅詞練句的奧妙。”
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國文老師》中也說:“認為念中國古代詩詞,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國詩詞裡極度的精純性,對于文字的節奏、音樂性和靈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礎。我覺得我們應該鼓勵背書,多背古文、多背詩詞,這對于文字表現是一種最好的訓練。”
優美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即詩意的或詩性的語言,一般而言,主要是在詩歌中,以及富有詩意的散文中。如聞捷《我思念北京》:“我思念北京,難道僅僅因為:知春亭畔吐出了第一縷柳煙? /西苑的牡丹蓦然間綻放撫媚的笑容? /蟬聲催醒了釣魚台清流裡的睡蓮? /諧趣園的池水繡滿斑斓的浮萍?/金秋染紅了十八盤上下的楓葉?/陶然亭欣然沉醉于月桂的清芬? /或是傲岸的松柏覆蓋了天壇的霜雪?/紅梅向白塔透露早春的來臨?……”其中的語言,如東風“吐出”柳煙,池水“繡滿”浮萍,牡丹“綻放”出“笑容”……這些語言是詩意的語言,而且也離不開這篇作品。若是沒有記住這篇詩歌,隻查詞典,是無法體會這些詩意語言的。
一篇一篇的文章,若是背誦了下來,那就成為學習者心中的文章“樣品”。心中有了這些優秀的文章“樣品”,自己作文,就容易得多了。古代的許多孩子是七、八歲就能作文,有的甚至更早,五、六歲就能作文。陸定一就說過:“我查了一本書《唐說荟》,知道一千多年前唐代有不少孩子,‘六歲能文’。直到清末民初,用傳統語文教學方法培養的孩子,作文也是很容易的。文史學家傅庚生就曾說:“在清末民初,五六歲的孩子,到十歲左右,資質不太差的,就可以寫文言短篇,大緻通順。當時的情況确實如此,如文學理論家黃藥眠就說:讀完小學之後,“我的古文寫作基本過關。……什麼史論、遊記等,我都能寫了。可以說,我的寫作的基本功,在縣立高等小學已完成了。” 學習作文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背誦幾十篇、上百篇文章,孩子心裡有了文章的“樣子”。作文就可以照着“樣子”來。這就像書法的學習需要先臨字帖一樣。學生先背誦若幹篇文章,心裡有了各類文章的“樣子”,作文就不難。
背誦優秀的文章、文學、經典之後,這些文章、文學、經典的内容化為心中的形象,心中存在有這些形象,才能激發對美好的東西的熱愛之情。情感是需要形象來激發和保持的。一個人若說,我很愛某某,可是我忘了它啥樣!這是可笑的。方志敏寫《可愛的中國》,他祖國的美麗河山,都在他浮現,假如他把這些都忘了,他就産生不了感情,也寫不出《可愛的中國》了。把優秀的文章、文學作品背誦下來,就有了一個“情感教育源”。孩子可以不斷地、随時随地地接受熏陶,培養真摯、純正、優美的情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