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發展

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發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2 12:19:21

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法制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安清每逢暴雨季,當其他城市“逢雨看海”時,青島的排水系統總會刷一波存在感,自動變“網紅”,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發展(青島傳承先進理念破局逢雨看海)1

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發展

法制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安清

每逢暴雨季,當其他城市“逢雨看海”時,青島的排水系統總會刷一波存在感,自動變“網紅”。

在今年南方城市頻發水澇的背景下,《法制日報》記者近日來到青島實地采訪。

延續雨污分流模式

科學建造排水管網

“青島市區在短時強降雨情況下,一般不會發生城區大面積積水,極少發生内澇災害。”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海綿城市建設推進處處長辛克剛告訴記者。

據辛克剛介紹,青島的排水考驗主要有兩點,一是台風與風暴潮疊加後,沿海排口幾乎喪失排水能力,但随着退潮和台風消減,管道很快就能恢複排水能力。受風暴潮影響的馬路積水不會超過10厘米,不緻于導緻城市交通癱瘓。二是青島市老膠濟鐵路存在一些低窪地段,鐵路涵洞和窪地遇到大雨會積水,但最深處僅有1米左右。

清代末期,德占青島後,歐洲人居住區(中山路南段以東,自德縣路過觀象山、信号山至太平山一線以南至海邊整個區域)及前海一帶,采用雨污分流模式,雨水管、污水管分别設置;華人區(市南區西鎮和現市北區)采用雨污合流模式,雨水污水共享一管。

辛克剛稱,德占時期,德國共在青島建造了70多公裡排水管道。建國後,大部分管網因超期服役、管網能力不足和城市發展等原因,已陸續被翻建整修。隻有位于太平路、江蘇路和大學路總長約2.66公裡的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線仍在正常使用。

自20世紀80年代起,青島進行了擴張,青島市内三區的排水管道至今總長已超過4000公裡。“德國排水系統給青島留下的最大貢獻,其實是歐洲人居住區的雨污分流理念。青島現在強大的排水能力主要來自‘中國制造’。”辛克剛說。

有專家認為,青島極少發生嚴重城市内澇,是特殊自然地理環境、溫和氣候水文條件和完善排水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青島是典型山、海、城一體的濱海城市,這種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經地面徑流彙入大海;青島地處溫帶季風區,降雨時空分布相對均衡,極少出現台風、連續強降雨等極端天氣。并且,青島在城市排水管網系統建設方面投資很大,自2009年,青島連續投入累計2000多萬元資金對市區的130多處低窪段進行集中整治,改造雨污水管網,保證了排水設施通暢。

打造地下綜合管廊

落實海綿城市建設

日前,記者走在青島高新區智力島路上,主幹道幾無井蓋,高新區地下綜合管廊進出口就在這條路上。

沿着入口的階梯一直向下走,寬3米、高3米、容量甚至可以跑汽車的地下管廊豁然開朗。記者發現,在長達54公裡的管廊内,有200多個攝像頭、近400個消防報警裝置,通過監控中心可查看管廊内情況。

“這裡可以将給水、雨水、污水、再生水、燃氣、熱力(制冷)、電力、通信等各類管線全部納入。”辛克剛說。

據悉,青島早在2008年即在高新區開展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建設工作,建成了長54公裡的地下綜合管廊,率先在全國成網成片地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

2016年,青島成為第二批國家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綜合考慮項目建設時序、空間分布、建設規模等因素,在李滄區、藍谷核心區、高新區、西海岸新區、膠東國際機場5個區域,規劃建設21處管廊試點項目,共49公裡。

“截至2018年11月底,21個試點項目已建成廊體48.36公裡,占試點項目總量的98.03%,年底全部完工。另外,正在加快推進管線入廊和管廊運維監管平台建設工作,為下一步實現統一管理創造條件。”辛克剛說。

此外,青島根據試點區全部位于老城區的特點,推行“海綿 ”模式,打造一批海綿城市特色項目,解決小區内澇積水、景觀水質惡化等問題。

在辛克剛看來,青島排水雖然超前,但全市排水不暢點也有百餘處,進行海綿城市建設,是解決涉水城市病、治黑除澇的有力支撐。“延續雨污分流排水體制、做好排水管網提質增效、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在排水治水路上,将青島努力建設成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内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城市。”辛克剛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