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苞谷葉糯米粽

苞谷葉糯米粽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14:16:51

苞谷葉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1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在杭州、蘇州做過刺史,人們從他的一些作品中,可以覺察出詩人對江南的确有着某種情結。他有一首與好友劉禹錫的唱和詩《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詩中有雲:“憶在蘇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由于在一般情況下,端午往往就在農曆的夏至前後,所以詩句中的夏至筵席上,才會飄出粽子的清香。而且在這個季節,水鄉江南也是“水國多台榭,吳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因此,回到洛陽的詩人回憶往昔,不禁吟出:“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看起來,詩人對十多年前在江南“齊雲樓”和友人歡聚宴飲的場景始終記憶猶新,萦懷不忘。端午節吃粽子,這是流傳了數千年的中華傳統。關于這種習俗的緣起,有祭神、祭祖等不同說法,但在民間流傳最廣也最讓人們認可的,則是對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屈原的紀念。“粽”這個字左邊的“米”表示字的意思與米有關,右邊的“宗”表示字的讀音與它接近。但是,右邊的“宗”在小篆裡原本被寫作表示“鳥飛翔時把腳收斂起來”的“㚇”,這個字同樣表示“粽”的讀音與它接近。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這種字形的解釋是:“蘆葉裹米也。”

苞谷葉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2

*京都叫賣圖 賣粽子 清 佚名

南梁文學家吳均在其編纂的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裡談到了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用粽子紀念屈原的習俗。其内容大體如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 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同時,作者還按照志怪小說的套路,煞有介事地說在漢代的時候,有一位長沙人見到過一位自稱“三闾大夫”的人,這個人向他對人們的祭奠表示感謝,但又說竹筒裡的米常常被水中的蛟龍吃掉,所以煩請人們再祭奠的時候,先用楝樹的葉子把竹筒的口封起來,然後再用五彩絲線捆紮,這樣,蛟龍就會因懼怕這兩樣東西而不再吃這些祭品了。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武陵書懷五十韻》中有“楝葉慰忠魂”一句,寫的就是用楝樹葉包裹粽子以祭奠屈原的風俗。除此之外,北宋文人朱翌《端午觀競渡曲江》中的“楝花角黍五色縷”,以及南宋理學家真德秀《端午帖子詞》中的“令節豈徒供黍楝”,說的也都是楝樹與端午節的淵源。而且,兩位宋人在其各自的作品中,還提到了“角黍”和“黍”,其實,它們指的都是粽子。

苞谷葉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3

*端陽故事圖冊 裹角黍 清 徐揚

宋代詞人楊無咎填過一首《齊天樂·端午》,詞中基本囊括了江南地區端午節時的風物與習俗。全詞為:“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啭莺喉,輕敲象闆,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卧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苞谷葉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4

*京都叫賣圖 賣元宵 清 佚名*京都叫賣圖 賣月餅 清 佚名

詞人寫了自己在“殊方”過端午節時的見聞,“殊方”指的是外鄉或者異域。當年,那裡正值黃梅雨季;節日那天,到處都是粽子、菖蒲、艾葉,人們的手腕上還系着紅絲線。詞人還寫道:想起沉江的屈原,雖然愁腸百結,但還是别讓酒入愁腸吧,反而應當 漫步江岸,觀迷人歌舞,賞妖娆荷花,于微醺中聽那畫舫遊船上傳來的陣陣鑼鼓。

而作為節日食品的“角黍”,顯然是以其形狀和食材來命名的。

“角”這個字在甲骨文裡被寫成“

苞谷葉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5

”,形似牛羊等動物頭上的角,而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将其釋為“獸角也”。後來,它亦可被用來表示有角一類尖端的事物,而粽子就屬于這樣一類事物。

“黍”在甲骨文裡被寫成“

苞谷葉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6

”,形似某種農作物及其籽實,這種農作物的籽實色澤金黃且有黏性,屬于糜子一類,也即“黍子”。由于它曾是制作粽子的主要材料,故而楊無咎的詞裡才會有“角黍包金”這樣一句。

苞谷葉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