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七下語文古詩十三首賞析

七下語文古詩十三首賞析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4 20:55:49

春夜洛城聞笛

[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七下語文古詩十三首賞析(小學初中語文204首古詩七年級第18首春夜洛城聞笛-)1

七下語文古詩十三首賞析(小學初中語文204首古詩七年級第18首春夜洛城聞笛-)2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這是從誰家飄出的悠揚笛聲呢?它随着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洛城:今河南洛陽。玉笛:笛子的美稱。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聲:聲音。春風:指春天的風,比喻恩澤,融和的氣氛等引申涵義。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客居之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誰又能不生出懷念故鄉的愁情?

聞:聽;聽見。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内容多寫離情别緒。曲中表達了送别時的哀怨感情。故園:指故鄉,家鄉。


此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隻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衆,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的誇張。第三句說明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别緒的《折楊柳》,于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餘韻袅袅,久久萦繞于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誰家玉笛暗飛聲”,誰家的玉笛,在靜夜裡悄悄地響起?詩人或許正在讀書、閑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笛聲清遠而動聽。他被吸引住了,循聲望去,卻辨不清笛聲來自哪裡。“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

“散入春風滿洛城”,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讓人想到“此曲隻應天上有”。這一句雖帶有藝術的誇張,卻襯出笛聲的動人、夜的安靜。惟其如此,才會在詩人的聽覺與想象中飄滿洛城,似乎其他的聲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靜聽。

“此夜曲中聞折柳”,今夜,缥缈的笛樂中,我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笛樂飄飄,如此動人,究竟吹的是什麼曲子呢?“折柳”,即《折楊柳》,漢代橫吹曲名,内容多寫離别之情。如《舊唐書·樂志》載北朝流傳的一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曆代文人仿作的《折楊柳枝》曲辭,也都是抒發離愁别緒的。在這裡,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古人送别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遊親人早歸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聯系第一句看,這種遊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笛聲來自何處,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遊子?是樂工?是歌妓?這些都讓詩人和讀者去猜測。而這些又都無須一一去分别,因為思鄉之情對遊子來說,都是共有的。它綿綿不絕,彌漫在夜空中,纏繞在遊子心頭,抹不去化不開。“何人”一詞概括性極強,實則是突出詩人思鄉之情。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遊,後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深長的鄉思當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遊子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1-952

2、裴 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30-31

3、袁行霈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59-36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