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桂林晚報
夏季,張樹春在養殖大棚内給螞蚱們喂草。(張樹春供圖)
近日,一則題為《牛鬼!全州這對夫婦在家鄉養這種東西!》的文章在不少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該文章主要講述了全州縣蕉江瑤族鄉的張樹春、支小妹夫婦從北方引進螞蚱養殖的事。
●夫妻養螞蚱刷爆朋友圈
談起為何會選擇養殖螞蚱,張樹春說,這是他千挑萬選後,才定下來的養殖品種。
1978年出生的張樹春,成家後在外面打拼了十幾年。2013年底,張樹春決定回鄉搞種養。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聞山東有人搞螞蚱養殖,而且養得很不錯。這個消息,讓他很心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吃出特色。我想,養殖一些無任何污染的健康綠色食品肯定備受青睐!”
2014年,張樹春自掏腰包去山東的一個螞蚱養殖基地學技術。學習了半個月後,他帶着30多斤北方螞蚱的卵子回到了家鄉。
轉眼4年多的時間過去,張樹春夫婦倆的螞蚱養殖基地,在當地逐漸出了名,這幾年吸引了很多本地人乃至外地遊客的眼球。很多人前來參觀、品嘗綠色螞蚱美食後,紛紛在微信朋友圈曬照片、曬體驗。久而久之,張樹春夫婦的螞蚱基地,成了當地的特色養殖“名片”。
●小螞蚱裡有大學問
張樹春告訴記者,其養殖的螞蚱的生長周期是1.5個月左右,一年成熟4批,養殖期主要集中在氣溫較高的春季、夏季、秋季。
那麼,究竟如何養殖呢?
張樹春說,螞蚱雖小,養殖起來卻有大學問。這其中,他經曆了不少艱難。2014年,當時南方的螞蚱養殖規模很小,而北方的螞蚱養殖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張樹春以為把所學技術掌握了就行。沒想到,由于南北的氣候和濕度不同,生搬硬套北方的技術根本行不通,螞蚱的死亡率非常高。後來,張樹春細心研究蚱蜢的生活習性,并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啟用了大棚養殖。從此,螞蚱的成活率才不斷提高。
記者注意到,每個大棚約50平米。雖然外面因霧氣大和下小雨的緣故很是濕滑,但是棚内的土地依然保持幹燥。“蚱蜢就喜歡幹淨、幹燥的生長環境。”張樹春說,在這樣幹燥的養殖環境下,每個大棚一季的産量約為40—50斤蚱蜢,一年的産量達160—200斤。
在大棚之外,是一塊塊種着長草的田地。“這些草叫甜象草,它們就是蚱蜢的食物。”張樹春說,這就從源頭上保證了其養殖方式的綠色和環保。
●養螞蚱養出幸福生活
在張樹春不算寬敞的家中,擺着好幾個冰箱,裡面全是袋裝的蚱蜢,個體大小都很均勻。
張樹春說,養殖蚱蜢的目的,就是讓這種屬于高蛋白低脂肪的昆蟲,成為大家餐桌上的一道綠色健康食品。張樹春的妻子支小妹介紹:“螞蚱油炸最好吃,夏天用植物油炸,冬天用豬油炸最好。”她說,油炸過後的螞蚱,香味撲鼻,脆爽無比。張樹春說,目前,他家出産的螞蚱已經成廣西衆多餐館預定的美食。
螞蚱這一特色養殖,讓張樹春一家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如今張樹春家從最初的5個大棚養殖規模,擴大到了44個大棚,年收入達到了30多萬元。
在張樹春家的一個大棚下,停放着一輛嶄新的越野車。張樹春說,車子就是靠養螞蚱換來的。養螞蚱給他們一家帶來了越來越好的生活,而他們夫婦倆,也會繼續在特色養殖之路上繼續探索。
記者秦麗雲 通訊員文小靜 周曉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