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流行于四川省、重慶市及雲南、貴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區,是中國西南部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彈戲、昆曲、燈調五種聲腔,是明末清初以來中國戲曲聲腔劇種演變曆史的一個縮影。
川劇分小生,須生,旦,花臉,醜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醜,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唱腔
高腔
高腔是川劇中最重要的一種聲腔,是明末清初從外地傳入四川。川劇高腔是曲牌體音樂,川劇高腔曲牌數量衆多,形式複雜。它的結構基本上可以概括為:起腔、立柱、唱腔、掃尾。
昆腔
昆腔多文人之作,詞白典雅,格律規嚴,演唱時特别講究字正腔圓,加之曲牌曲折,節奏緩慢,如今已漸衰微。
胡琴
胡琴是二黃與西皮腔的統稱。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故統稱胡琴。《燕蘭小譜》卷五記載:"蜀伶新出琴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為主,月琴應之,工尺咿唔如話",可以說是四川胡琴腔的注腳。
燈調
川劇《金子》
燈戲在川劇中頗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間的迎神賽社時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說是古代川蜀傳統燈會的産物。所演為生活小戲,所唱為民歌小調,村坊小曲,體現了當地濃烈的生活氣息。
色調
顔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标記。川劇臉譜以顔色表現人物的基本特征,其用色定調原則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長期形成的欣賞習慣為根據的。
霸兒臉
霸兒臉又叫霸兒花臉,是劇中人物青少年的造型,反映人物血氣方剛、風華正茂的特點。
川劇劇目:
《賣畫拍門》《裁衣》《武松殺嫂》《馬房放奎》《五台會兄》《花田寫扇》《白蛇傳》《柳蔭記》《禦河橋》《燕燕》《紅梅贈君家》《王熙鳳》《夫妻橋》《江姐》《田姐與莊周》《紅樓驚夢》《山杠爺》《劉氏四娘》《目連之母》《文成公主》《激流之家》《青春涅槃》《欲海狂潮》《紅梅記》《黎明十二橋》《歲歲重陽》《馬前潑水》《塵埃落定》《薛寶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