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做人生的終極目标。《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
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
君子
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混亂,諸子百家都覺得這樣不好,各自尋找為這個社會治病的良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複禮。他認為,禮的根本在于仁,那麼仁要怎樣體現呢?就出現了君子論。
什麼是君子呢?簡單來說,就是道德品格高尚,同時還要有充分的學識涵養的人。
不器
要知道什麼叫不器,首先要搞明白什麼叫器。在古代,器是專指器具的,什麼鍋碗瓢盆啦,都屬于器,喝酒的東西就叫酒器。你看,器是有特殊單獨的用途的,酒器就隻能用來喝酒,不能用作他途。
那什麼叫不器呢?很簡單了,人和東西是不一樣的!
“君子不器”這句話放在為政篇,是有目的的。孔子認為,為政的人,不能像某種器具一樣,隻懂本專業的事,比如你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官員,但你不能隻背下法律條規就行了;你是一個主管教育的官,那你也不能隻知道怎麼教會學生讀書就行了……
如果你隻懂本專業,那你和器具有什麼不同呢,把你放在這個職位上能做好,放到别的職位就是個辣雞,沒用了,這是要不得的,人又不是東西。
那為政者要怎樣呢?孔子認為要通才,就是學識廣博、技能廣泛,啥都能懂。《詩經》中贊美魯僖公的時候說: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允文允武,就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中國古代贊美人的最高标準也是說某人文武雙全。
這就叫通。
不器與成器
君子不器這個标準,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到。通才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這個世界有專才就足夠和諧運行下去了。
《禮記》有這麼一句話:玉不琢,不成器。
就說一塊玉石啊,不經過雕琢,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經曆磨難,就不會成為有用的人。我們說一個人沒出息,常常會說這人不成器。
那這是不是和孔子“君子不器”的言論矛盾了呢?
實際上,無論是玉還是人,首先要經過雕琢和磨難,要達到不器的境界,首先要成器,一個人,首先要有自己的特殊技能,并把這個技能發揮到極緻,這就是成器的過程。然後融會貫通其他技能,這就是從成器到不器的蛻變。
我想起一句話,說有些人呐,張口閉口談天賦,其實以絕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遠遠沒達到跟别人拼天賦的地步。
這是多麼諷刺的一句話,放在“君子不器”裡也一樣:絕大部分人連器都成不了,還成天妄言不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