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4年景邁山上。王熙群和中原茶人村長偶遇。
在一個景邁山客棧的茶室内,幾個茶友聊天後,王熙群覺得,村長對于茶的品讀诠釋,和别人不一樣,邀請他去廠裡看看。
二
這個邀約,一晃就是3年。
直到有一次,村長與林不語一行到了景谷茶廠,參觀了儲量2800噸的茶廠。驚奇的發現,這是目前國内儲存普洱茶最多的倉庫。感歎這個雲南著名茶人對于普洱茶的積澱和辛勞。據說,完整的參觀一遍,需要三天時間。要是每款都嘗試一下,得用半年多。
王熙群的父親是滇籍國軍高級軍官,參加過遠征軍緬甸戰役。受此影響,解放後王熙群矢志從戎,一直幹到空軍團職軍官,後轉業在企業。機緣巧合進入茶葉行業,這一步,如同虎入深山,龍入大海,半生就和普洱茶結緣。
三
素衣簡裝,背着草帽。醉心于茶山和初制所之間。
一款茶葉的好壞,始于原料,核心是殺青。親臨一線靠前指揮尤為關鍵。他和茶農一起秘境尋茶。同吃同住,在源頭上做技術指導,幫助茶農改良工藝,提升品質,同時改變他們的生存現狀。
專注,敏銳。說起茶停不下來。王熙群對茶葉帶着天生熱愛。
四
2006年,他收購了雲南省五大茶廠之一的景谷茶廠。自己研發茶葉加工設備,創新工藝。在倉儲中,香氣與厚重,取長補短,參差搭配,利于轉化。有一套科學的倉儲管理體系。
王熙群認為,目前很多初制所在殺青階段,高溫提香,把茶葉中的活性物質釋放,茶香到達巅峰,但是後期轉化期間,由于活性物質全部釋放了,轉化環節就沒有二次釋放的能量了。而轉化之美,才是普洱茶的魅力所在。
幾十年的茶葉研究,至今戰戰兢兢。生怕茶葉品質不好,流傳出去會被消費者诟病。
2013年第二屆雲香杯名優普洱茶評比,馬鍋頭被評為普洱金獎。這是他創新工藝,打造出來的一款标杆性産品,
五
2020年,村長與尋茶小組到了景谷茶廠。71歲的王熙群在院内食堂親自掌勺炒了個蒜蓉青菜,他說自己還幹過烹饪學校的校長,會炒菜做飯。一行人面面相觑。
這是個謎一樣的茶人,曾是跳過傘的軍人,馬幫裡做過馬鍋頭,做過建築公司,還是烹饪學校校長,劇組做過外聯主任。等等,以及其他履曆,都是傳奇。林不語今天不再解讀。
半生奔波,王熙群最後選擇在景谷縣專注做茶。這是一座宜居城市。群山環抱,雲霧缭繞。在茶葉儲存地理位置中屬于森林倉。
六
眼前是一個26噸熟茶的渥堆。我們一行帶着腳套,頭套。小心翼翼的站在巨大的茶堆前。
再過一周,熟茶滿百天可以出堆了。這是國内熟茶渥堆最标準的熟堆工藝了。幹淨整齊的加工車間颠覆了我們之前對普洱熟茶污水橫流倉味漫天的認知。
當着我們的話筒和攝像機。王熙群說,茶品如人品,這是規律。标準是什麼,就是認真專注,心懷敬畏。因為,茶是飲品,事關百姓健康,每一款茶都要為消費者負責任。
天賜普洱,美物緻人;環境在變,初心不改。這是性格使然。
七
因為走過雲南的很多茶山,幾乎就是一部雲南茶山的活地圖。他支持和幫助過很多茶業的推廣和傳播活動,希望普洱茶走的更遠。
王熙群參與創建了雲南茶葉交易市場。參加過制定普洱茶地方标準。被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聘為客座教授。參與拍攝導演田壯壯執導的紀錄片《茶馬古道》系列之《德拉姆》。
七十一歲,他還喜歡上茶山。這源于骨子裡延續着馬幫精神,探索,追尋,分享尋茶的樂趣和精神享受。
八
靈魂相似的人,總是會不期而遇。
村長說,緣起景邁山,感謝那次聚會。
王熙群認為,村長傳播普洱茶文化,組織茶山之行,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也是對普洱茶的一種促進和熱愛。
于是,在景邁山門樓下面等待村長。發起了一個約定:傳承起馬幫精神,把茶山搬進茶城。這是一趟新茶馬古道上的的接力賽。
中原茶人(村長)和王熙群
當年馬幫千山萬水,也是為了開辟通道,這是一條經濟之道,也是一條救亡圖存的發展之道,更是一條精神長存的人文之道。是無數茶人的走出大山奉獻嘉品的初心。
千裡之遙的中原。村長組織實施了五屆中原普洱茶文化節,每年都會在茶山住一段時間,拜訪各山頭村長寨主,與茶農溝通交流。品鑒解讀,記錄直播,多種方式,傳播着茶山的故事和茶人的經曆,記錄着新一代茶山人的傳奇。馬幫精神,一直都在路上。
隻是為了一口好茶,延續在味蕾上的美好記憶。
滋養身心,靈魂舒展。
九
馬幫已經遠去。馬鍋頭也淡出了江湖,成為傳說。
一代又一代人。在茶山和都市之間,搭建一班到達百姓桌頭的直通車,分享大西南一片葉子帶給味蕾的感受,這也是源于陸羽的茶經第一句:南方有嘉木。
詩經裡面,這樣解讀:
南方有嘉木,北方有相思。
嘉木風可吹,相思不可斷。
嘉木生甘露,相思卻斷腸
世知嘉木幹,不知相思苦。
一片茶葉,讓喜歡品茗的人,有此等鐘情,實在是絕佳美物。(完)
馬鍋頭的文章還在持續。
更多茶馬古道上的奇聞轶事事,繼續關注村長說茶系列文章。
作者:林不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