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雪域,巍峨昆侖,見證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迹。青藏鐵路,催生出“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
2020年11月,對川藏鐵路開工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廣大鐵路建設者要發揚“兩路”精神和青藏鐵路精神,科學施工、安全施工、綠色施工,高質量推進工程建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貢獻。
愛國奉獻,挑戰極限
1958年9月,青藏鐵路西甯至格爾木段開工,同時格爾木至拉薩段開始大規模勘測。但經曆緩建、停工、複建,直到1984年西格段才建成通車。受限于惡劣的自然環境、經濟實力等多方面因素,格拉段隻能停建。
一組組數字,記載着悲壯與殘酷,诠釋着何為“生命禁區”:1953年修建青藏公路時,平均每修1公裡就有1人犧牲;1985年公路改建時,一個工程部門在三個月裡,僅止痛片就用掉13萬片;海拔高于4000米的線路超過960公裡,極端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
2001年6月29日,經過多輪論證,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工程正式開工。十萬築路大軍滿懷建功立業的壯志,迅速集結,高擎“築國脈、架金橋、揚國威、促團結”的旗幟,堅定地邁向“生命禁區”。
氧氣瓶與鋼軌、道釘、枕木一道,成為施工現場最為常見的物件。工人們常常背着5公斤重的氧氣瓶施工,難受了就吸幾口氧,緩一緩再接着幹。在海拔4600多米的昆侖山隧道工地,一年不到工人們就耗盡了約12萬瓶氧氣。
“艱苦不怕吃苦,風暴強意志更強,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鐵路建設者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冒嚴寒、頂風雪、戰缺氧,挑戰着生命的極限。
2006年7月2日零時31分,拉薩火車站内,從格爾木出發的“青1”次首趟進藏列車緩緩駛入站台。中國向世界宣告:鐵路修到了拉薩!
攻堅克難,勇創一流
風火山隧道全長1338米,軌面海拔約4900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凍土層内,這樣的地質環境被視為隧道施工的“禁區”。
“高原凍土施工關鍵在控制溫度。溫度低了,混凝土無法凝固;溫度高了,圍岩又會遇熱融化,造成洞壁滑塌。”時任風火山隧道掘進隊隊長任少強說。
在國内外沒有成熟經驗可直接應用的情況下,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建設者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創造性地研制了兩台大型隧道空調機組,将隧道施工溫度精準控制在一定範圍内,保證了掘進需要。
淺埋凍土隧道進洞、冰岩光爆、凍土防水隔熱……20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相繼被攻克,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隧道在風火山建成,打破了國外專家“青藏鐵路過不了風火山”的預言。
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當前,這是一場與惡劣環境的鬥争、與技術瓶頸的較量,更是一場精神的淬煉。
接續奮鬥,再攀高峰
在世界鐵路最高處——唐古拉地區,養護工人于本蕃自格拉段開通運營以來堅守于此,在“走路都費勁”的環境中,他每天至少走10公裡檢查作業。十幾年如一日,一絲不苟地呵護着每一寸鋼軌。點亮信号機、扳動道岔,為列車指引前行的方向。作為西藏第一代藏族鐵路職工,普桑已經守護“天路”信号設備15載。“青藏鐵路造福着我的家鄉,能成為這裡的一名工人,是我一生的榮耀。”普桑說。
精神因傳承而不朽,一代代鐵路建設者以挑戰極限、勇創一流之志,開啟雪域高原發展的嶄新篇章。
2020年11月8日,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開工建設,又一條鋼鐵“天路”将通向雪域高原。新建正線長度1011公裡,30公裡以上隧道有6座,超過100米的高橋有9座,修建難度之大世所罕見。
亘古高原,璀璨星鬥,再一次見證着鐵路建設者們奮進的步伐。新時代、新征程,他們必将續寫新的傳奇。
來源:北京日報 據新華社 | 作者 周圓 樊曦
流程編輯:TF016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