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心目中,凡被錄用到體制内工作的人員,不管是在機關、事業單位,還是在國企,不僅是鐵飯碗,而且很體面,往往還是身份的象征,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被錄用到體制内工作的人員,不管你是公務員還是教師,也不管你是管理幹部還是一般工作人員,或者是工人,或是醫生和護士,都是“一‘府’兩制”,也就是說,同一個單位,但不同管理機制,這由在入職前是否進編而決定,也就是兩者的區别:
一是管理部門不同。進編的為公職人員,如果是領導幹部,由組織部門管理;如果是一般幹部,是公務員的,由公務員管理部門管理,非公務員的,由專門的人事管理機構管理;不進編的為非公職人員,均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管理。
二是用工形式不同。體制内的在編人員和非在編人員,前者無需簽訂勞動合同制,這才是真正的鐵飯碗和終身制;後者因屬于社會招聘,一般需要簽署勞動合同,屬于勞動合同工,如果沒有過錯行為,或其他原因,合同到期即可自行終止,至于是否留用續簽,則看用人單位需要。
三是待遇不同。在編人員的工資收入、各項津貼、補貼和福利,均有财政劃撥,旱澇保收;但醫院的在編人員,隻有基本工資由财政劃撥,其餘均有醫院自籌資金解決;而國企的在編人員完全由生産經營創收,并在稅前列支解決。因此,即使你進入體制内,但不是在編的,财政不承擔你的工資收入、各項津貼、補貼和福利發放,而是由用人單位自籌資金解決。
于是,問題來了,用人單位為了保證在編人員的政策性收入(這部分收入依據單位創收可在政策規定的範圍内發放,例如計劃生育獎、節約獎、考勤獎等),不得不節省對非公職人員的開支,這樣就出現了在編人員收入超過非編制人員的收入,甚至超過非在編人員幾倍之多,非在編人員隻獲得合同約定的基本工資收入,如果遇上開明的領導,也可能會參照在編人員的全部收入給與非在編人員半數以下的收入,這樣就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的局面,這種局面,隻有取消編制,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方可打破,但時機尚未成熟,隻有待這一代及之前的在編人員退休後,才能真正取消編制,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
不過,為了做好過度,從2019年起,除了引進高級人才進編外,現在體制内新入職的人員都不帶編制,都以合同約定的方式管理,這大概就是“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緣故吧。
總而言之,凡想進入體制内工作的人,除非你是高級人才才可以進編,否則必須要有心理準備,當你經常需要加班加點的時候,就不要拿你的待遇與在編的人員攀比,尤其是拿同齡同學曆,甚至年齡和學曆比你低的在編人員攀比,否則你的心理就極端不平衡,你就有很重的失落感,到頭來隻能落得個郁郁寡歡而自動離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