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詩意,遇到了文人的筆,就成了一首首經典詠雨作。但要寫出雨的意境,不但要夠美,還要不落俗套,難度不可謂不大。特别是在有了杜甫“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李商隐“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和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數首經典後,詠雨要與前人媲美談何容易。然而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北宋小詞人萬俟詠卻做到了。
萬俟詠,字雅言,自号詞隐,生卒年不詳,是南宋初的一位詞人。他寫詞學柳永,平生存詞27首,早先隻是位名氣不大的小詞人,但卻憑着這首《長相思·雨》一詞成名。寫此詞時,萬俟詠屢試不第,在一個雨夜這個落榜才子徹夜難眠寫下了這首詞。全詞句句凄美,無一雨字卻句句不離雨,成一首詠雨詞絕唱。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長相思》
宋.萬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在萬俟詠這首詞中确實能找到點柳永詞的影子,但相比之下他的語句更為淡雅。詞的上片開篇6個字就驚豔了,詞人連用“聲聲”和“更更”兩組疊字,令全詞充滿着韻律。雨一直下,打在芭蕉葉上,發出沙沙的響聲,聲聲入耳。而此時的詞人正在窗内燈前,萬般凄苦油然而生。在這上片中,詞人并沒有寫雨之形,而是全從聽覺來寫,這細雨哪裡是滴到芭蕉葉上,分明是滴入了詞人的心中,令他更加惆怅。
詞的下片由寫景轉為抒情,起句“夢難成,恨難平”連用兩個“難”字,讓上片中的“無恨情”落地。可是雨畢竟是無情的,它不管屋内的愁人愛不愛聽,隻顧自己不停地飄落,就這樣一點點滴下直到天明才肯停。這一句其實是一語雙關的,詞人看似由聽雨變成了怨雨,因為雨吵得他難眠;其實更深層的意思因怨仕途不順和天涯羁旅,生出萬般愁思。詞人用“空階滴到明”落筆,雨不停愁不斷,而人更難眠,短短5個字就将詞人的愁與一夜的雨融為一體,可謂神來之筆。
縱觀全詞,從上片的聽雨到下片的怨雨,全詞并沒有出現一個雨字,但雨卻成功地貫穿了全篇,這是全詞的明線。而事實上,全詞還有一條暗線,這就是如雨般不停歇的愁。詞人的愁最開始隻是一聲聲一更更的,而後則因為雨聲變成了“恨難平”,最後這股恨意變成了對雨的遷怒和不滿。最好的抒情詞,往往需要寄情于景,這首詞不但做到了,而且将情與景完美地融合,一點不顯生硬,不可謂不高明,這也是此詞能流傳至今的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