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的服飾體系被稱為明制漢服,明制漢服是當代漢服複興運動中重要的漢服形制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明朝服飾制度。其中朝服(官服)、賜服、男性服飾、女性服飾,作為最重要的四類服飾。
在《女裝明制漢服不完全穿搭指南》一文中,有詳細介紹過明制女裝。
明制男裝漢服有哪些樣式呢?
1、道袍
道袍是明代男子居家時的外衣,也可作襯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後來才逐漸演變為道教服飾。其特點是直領,大襟,兩側開衩,有暗擺,為漢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之一。
傳統明制道袍在穿搭上從裡到外依次為:内搭汗衫 - 貼裡/旋子- 長衫,外搭道袍。
2、直裰duō
直裰起源于唐朝,是從宋朝開始就有的一種漢服服飾。而到了明朝時期,直裰的款式發生變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
直裰特征:
① 交領長衣,不必加擺(加内擺叫道袍,加外擺叫直身)。
② 兩宋時期的直裰不開衩,元明時期兩側開衩(道袍打褶子,直裰不用打褶子)。
③ 後背有一條直通到底的中縫,前襟上也有一條中縫(這是基本裁剪規則)。
④ 系紮的腰帶絡穗、絲縧。
⑤ 袖子的形狀:宋直袖,明琵琶袖,也有直袖,方袖。
⑥ 隻有男士穿。
3、直身
直身是明代的一種重要服飾,與道袍,直裰一樣是明代士人所穿着的重要服飾。
直身的特點是兩側有擺,且擺在外部。
直身與道袍,直裰的區别。直身有擺,且擺在外部。道袍有擺,且擺在内部。直裰兩側開裾,且無擺。
4、圓領袍
圓領袍起源于商代,曆經魏晉南北朝、隋唐宋,每個朝代都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樣式。到了明代,各種補子,莽紋,飛魚紋等就出現在了圓領袍之上,成為了官員的固定穿着。也成為了皇帝的常服。
5、襕衫
襕衫出現在唐代,流行于宋明。。明制襕衫與宋制襕衫,最主要的區别在于,明制襕衫有擺,而宋制襕衫無擺。
6、曳撒[yè sā]
曳撒是蒙古族發明服裝。元朝滅亡,明朝建立以後采用了曳撒形制,雖然是蒙古人發明的、但是最流行曳撒的朝代卻是漢族人的明朝。
明朝中期,錦衣衛以及武官的官服采用曳撒樣式,開創出屬于自己時代特色的形式。例如麒麟服、飛魚服。
明朝中後期,曳撒,正式成為明朝漢服的一種代表款式。
7、貼裡
貼裡,又名帖裡。是明朝出現的一種腋下系帶的袍,通常穿在圓領、褡護之下。
形制與曳撒相近,都是上下分作兩截,但曳撒隻是前襟分裁而後身不斷,貼裡則前後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細密小褶,無馬面,衣身兩側不開衩,亦無擺。貼裡上也綴補子或飾雲肩、通袖襕、膝襕紋樣。
簡單的講:貼裡的裙擺是标準的百褶裙,兩邊也沒有像耳朵一樣的裙擺。
8、罩甲
罩甲是明軍外穿服裝,通常穿于窄袖軍裝之外,形制為對襟。
明劉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紀略》:“罩甲,穿窄袖戎衣之上,加此束小帶,皆戎服也。” 明 顧炎武 《日知錄·對襟衣》:“今之罩甲,即對襟衣也。《戒菴漫筆》雲,罩甲之制,比甲稍長,比襖減短, 正德間創自武宗 ,近日士大夫有服者。”
9、披風
披風,穿在身上的對襟大袖的外衣。披風流行于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内穿着。
拓展:
飛魚服:
明代賜服之一,飛魚是一種紋理,有飛魚紋的曳撒、直身、貼裡都是不同款式的飛魚服。飛魚服上有四爪飛魚紋“飛魚類蟒,亦有二角。所謂飛魚紋,是作蟒形而加魚鳍魚尾為稍異飛魚類蟒,非真作飛魚形”。
蟒服、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嚴格的說不是一種服飾類型,而是一種紋飾,他們可以出現在各種服飾類型上,如:曳撒、貼裡、圓領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