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石敬瑭是民族罪人,先搞清楚一點,石敬瑭其實并不是漢人,而是沙陀族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沙陀族是什麼存在,因為這個民族已經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了,五代後唐李克用、後晉創建者石敬瑭,後漢創建者劉知遠均為沙陀人。
石敬瑭在曆史上最大的罪過并不是說他多麼昏庸無能,也不是說他多麼無恥(曾以父侍契丹主耶律德光),最關鍵的是其曾經幽雲十六州白白送給了契丹人,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複。
幽雲十六州有多重要?幽雲十六州指的就是如今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丢燕雲則必禍中原。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緣戰略價值巨大,明朝就是因為丢失了遼東,所以後期死守幽雲十六州,就是這個道理。
宋太祖趙匡胤是完全有能力收複幽雲十六州的,但是趙匡胤定下的戰略是先易後難,先南後北,但在南方都還沒有完全征服的時候就離奇去世,不過趙匡胤還在世的時候,就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以期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
後來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附。并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在一統中原後,趙太宗也雄心勃勃的想要收複幽雲十六州,因為他明白這個地方的重要性。
公元979年,宋軍在消滅北漢時,在太原集結了數十萬部隊。趙光義企圖乘戰勝的餘威,一舉奪取幽雲地區,宋遼直接對峙。但是破太原尚未賞三軍,諸軍兵将多不願行,隻是無人敢說。而當時遼對燕地的防守其實早有部署。
宋軍雖然是以疲敝之師連續作戰,但在戰争之初确實是勢如破竹。而反觀契丹,在宋軍進軍之時,軍民望風而降,幽州百姓甚至“以牛酒迎犒王師”,說明在遼國在燕雲一帶的統治已經基本瓦解。
如果說宋朝曾經有一次最接近收複燕雲十六州,那肯定就是高梁河。遼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騎增援。遼軍反擊,宋軍三面受敵,頓時大亂,全線潰退,僅死者萬餘人,宋太宗乘驢車逃走。遼軍追至涿州乃止。
此次戰争是遼朝與宋朝第一次在戰場上的直接對話,是五代十國時期結束以後的一場重要戰争,這場戰争結束了宋朝統一的步伐,并且在軍事上總體開始處于劣勢。宋軍輕敵冒進,首戰失利,對以後與遼作戰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但是宋太宗并沒有死心,總結了高梁河之戰的教訓後,于986年,乘遼朝新君初立之機,派三路大軍北伐;最初,三路大軍進軍順利,收複了不少失地。
但随着西北路軍米信部新城會戰失利及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被遼名将耶律休哥擊敗,宋太宗急令宋軍三路大軍撤退,并命潘美、楊業統率的西路軍護送百姓内遷。楊業一部孤軍奮戰,最後負傷被俘,絕食三日,壯烈犧牲。
雍熙北伐,是宋遼戰争過程中宋對遼的第二次戰略進攻。這次戰略進攻的成敗,不僅在軍事上對宋遼雙方态勢産生重大變化,而且對宋的内政,也産生了重大影響;此戰的失利,使宋對遼的戰略關系由進攻轉為防禦。
之後終北宋一朝,再也未想過收複幽雲十六州了,一直都隻是派大軍防禦北疆,直到“檀淵之盟”的簽訂,雙方的大的軍事行動才告一段落。
之後的北宋,如果說還有能力收複幽雲十六州,估計也隻有王安石變法期間了,當時在王安石變法後,北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全方位加強,但是北宋君臣都已經被遼國打怕了。
于是王安石先是找軟柿子捏,先開邊熙河,一舉吃掉最弱的吐蕃青唐政權大半地盤,殺敵數萬。之後又揮兵西夏,不斷挫敗夏軍,攻城略地,西夏逐漸陷入危局。
可惜由于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在宋神宗死後,變法也就終止了。
其實當時的遼國,也已經腐朽不堪,如果北宋能在吞并西夏後,攜百戰之師攻向遼國,相信有很大機會拿下幽雲十六州,更有機會乘機北上,完成鐵血大宋的野望,可惜,這一切都是如果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