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海爾美的格力實力對比

海爾美的格力實力對比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4 05:10:43

海爾美的格力實力對比?作者|Eastland頭圖|視覺中國,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海爾美的格力實力對比?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海爾美的格力實力對比(跟美的海爾比格力真是掉隊了)1

海爾美的格力實力對比

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在國内外多重不利因素作用下,經濟增長放緩、居民對未來收入的信心不足,社會消費總額下降。由于購買家電不是剛需(冰箱、洗衣機、電視機隻要還能用,晚幾年換不是問題),家電行業受沖擊比較大。

根據全國家電信息中心數據:2022年H1國内家電銷售規模為3609億(其中線上1995億、線下1664億)、同比下降11.2%。其中,空調零售額782億,同比下降16.2%;洗衣機零售額300億、同比下降9.4%;冰箱零售額427億、同比下降7.3%;廚衛家電零售額930億、同比下降8.3%;生活家電規模589億、同比下降10.8%……

與此同時,家電出口規模亦下降8.2%,至2833億。

美的集團(SZ:000333)、格力電器(SZ:000651)、海爾智家(SH:600690)是中國家電三巨頭,如今憑借品牌、規模、渠道優勢“躺赢”的好日子過去了。

按照2022年9月13日收盤價,美的、格力、海爾市值分别為3953億、1979億、2501億,靜态市盈率分别為13.8倍、8.6倍、19.1倍。雖然較1年前有不同程度回落,但沒有真正拉開距離。

營收:美的領先優勢穩固

美的營收領先優勢明顯、增速最高,未出現過回調。從2016年的1590億到2021年的3412億,年均複合增長16.5%。

海爾營收從2016年的1191億增至2021年的2276億,期間也未出現回調,年均複合增長13.8%。

格力收從2016年的1083億增至2021年的1879億,期間也未出現回調,年均複合增長11.6%。

2018年~2019年是董明珠“去留”的關鍵節點(1954年生人,2018年已經超齡)。2019年格力營收“達峰”,2020年滑落約300億。如果說是疫情影響,美的在同樣的宏觀經濟形勢下營收增長60億。

2016年海爾營收相當于美的的74.9%,2022年H1這個比例降至66.7% ,但海爾仍是美的強勁的競争對手。

2012年,美的、格力營收分别為1030億、993億,格力為美的的96.4%。這一年方洪波、董明珠同時接任“操盤手”,兩家公司的起點基本相同。2022年H1,格力營收僅相當于美的的52.1%。不到十年,方洪波率領美的将領先優勢從3.6個百分點擴大到47.9個百分點。

美的多元化、海爾國際化,格力不進則退

1)格力首失空調“銷冠”

空調是格力的王牌業務,銷售額曾占到總營收的90%,2018年跌破80%,2021年H1仍超過72%。

2018年,格力空調銷售額達到峰值——1557億,相當于美的空調銷售額的205%。此後美的空調銷售額穩步上升、從未回撤,格力空調銷售收入則震蕩下行、領先優勢迅速消失。2021年格力空調銷售額僅比美的高7.8%。

2022年H1,格力空調銷售額終于被美的超越,落後17.4%。#格力丢掉空調“王座”#

空調銷售收入約占美的總營收的45%,占海爾總營收的16%(低于冰箱、洗衣機、廚衛)。2021年海爾空調銷售額375億,相當于格力的28.5%。

2)家電(除空調),美的“群狼”戰術

美的将空調以外的家電産品統稱為“消費電器”;格力以“生活電器”闆塊囊括廚衛、冰箱、洗衣機、空氣淨化器、淨水機等品類;海爾選擇單獨披露電冰箱、廚電(燃氣竈、油煙機、烤箱)、洗衣機、熱水器銷售收入。2018年起,海爾增加淨水機品類,與熱水器共同組成“水家電”闆塊。

與美的相比,海爾家電選擇“少而精”路線,品類雖少營收卻壓美的一頭。2016年海爾家電(不包括空調)營收787億,2021年增至1740億,年均複合增長17.2%;同期美的家電闆塊年均複合增速僅為11.5%。

2021年美的家電收入為海爾的97.2%,2021年這個比例降至75.8%。足見海爾之強悍。

格力非空調家電一直沒做起來,2016年收入不及海爾的3%,2021年仍然隻有海爾的2.8%。

海爾靠幾個拳頭産品雄踞家電第一陣營,2021年冰箱、洗衣機、廚電營收分别為715.7億、547.6億、352.4億,加上水家電的124.7億,家電總營收1740億,力壓美的(不包括空調);

美的拳頭産品(空調)夠硬,2021年營收1222億,加之其它品類“幫襯”,總營收(包括空調)3412億,奪得魁首。

格力家電闆塊營收較美的、海爾相差兩個數量級,繪在一張圖上極不協調,早已失去可比性。根本原因在于開拓新品類的能力不足。朱江洪把格力打造成空調王者,繼任者連電冰箱都沒能成氣候,想通過手機、新能源車等跨界産品發展壯大就更不靠譜了。

“惡虎架不住群狼”,格力空調雖勇,最終還沒是敗于美的“群狼”。

3)裝備制造是美的希望所在

在裝備制造領域(To B),美的雄心勃勃,格力心有餘力不足,海爾完全沒有涉足。

2021年美的“機器人、自動化系統”闆塊收入273億。格力To B業務(包括智能裝備、工業制品、綠色能源)營收50億。

美的裝備闆塊的核心是收購來的卡庫機器人,産品大量裝備奔馳、寶馬等頂級汽車制造企業。

美的新能源車核心部件從兩輪車延伸到汽車,2021年5月驅動、熱管理、輔助/自動駕駛三大産品線同時投産。

美的不滿足于隻做家電産品(To C)的王者,因而積極布局To B業務。但2017年以來裝備制造闆塊營收停滞不前,未來能否再造一個To B的美的有待觀察。

4)海爾國際化走在前列

美的、海爾在國際化方面旗鼓相當:美的國際營收壓海爾一頭,海爾國際收入占比略勝一籌;毛利潤方面,美的高開低走、海爾低開高走。

2021年,美的、海爾國際營收分别為1377億、1147億,分别占各自總營收的40.3%、50.4%。美的國際收入占比緩慢下滑,海爾則穩步上升、突破50%。

美的海外業務毛利潤率原本高于海爾,但近幾年顯著下滑:2019年毛利潤率31%,2020年降到25%,2021年進一步降到23%。海爾毛利潤率穩步上升,2020年達28%,超過美的。

多年以來,格力外銷收入徘徊在200億出頭,無法向上突破,2021年營收225億。#美的、海爾國際業務營收剛好差了一個格力#

格力外銷業務毛利潤率僅為美的、海爾的一半,且呈下滑趨勢。2021年毛利潤率9.8%、較2019年低3.7個百分點。

三巨頭賺錢能力都不可小視

1)毛利潤,格力掉隊了

空調業務不愧是格力的“看家本領”。2016年毛利潤率高達39%;2018年、2019年格力要沖營收,毛利潤率略有下降,但金額超過500億。

美的趕超格力也付出了代價,毛利潤率一降再降。2021年,格力空調毛利潤還是比美的多113億、毛利潤率高10個百分點。格力在空調領域的優勢短期内難以動搖。

海爾空調毛利潤率高于美的,但體量相對較小,2021年闆塊毛利潤105億,比格力少307億、比美的少194億。

在家電領域(除空調以外),格力與美的、海爾不在一個層面。且從2020年開始,格力不再單獨披露“生活電器”闆塊成本,毛利潤無從計算。

走高端路線的海爾,毛利潤率保持在33%以上,毛利潤逐年穩步提升。2021年毛利潤、毛利潤率分别為584億、34%;

美的家電始終遜海爾一籌,2021年毛利潤366億、毛利潤率29%。

依仗空調業務的領先優勢,美的毛利潤在總體上壓海爾一頭。2021年,美的、海爾毛利潤分别為767億、711億。但海爾毛利潤率高達31%,比美的高9個百分點。

2021年,格力整體毛利潤456億(其中411億來自空調業務),總算可與美的、海爾相提并論,而且毛利潤率還比美的高2個百分點。

在産品高端化、國際化方面,海爾領先美的至少一個身位,美的最大的希望是To B的裝備制造。格力與美的、海爾相提并論的資格到了需要“保衛”的時刻。#有些像BAT中的B#

2)從成本、費用把控看“鐵娘子”風範

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藍色高于堆疊柱越多,企業盈利能力越強。

海爾産品相對高端,國際化程度最高,因此毛利潤率比美的、格力高幾個百分點,但費用率更高。2021年海爾毛利潤率達31%,比美的高9個點、比格力高7個點;與此同時,海爾銷售、管理費用合計占營收的20.7%,美的隻有10.8%,格力更是低至8.3%。

格力費用率壓得最低,2021年銷售、管理費用率分别隻有6.2%、2.2%;2022年H1分别為5.2%、2.6%。

美的、海爾都是把控成本、費用的高手,但終究略遜格力一籌,董明珠确有“鐵娘子”風範。

3)淨利潤、現金流

三家當中,美的淨利潤最多、格力淨利潤率最高,海爾被高企的費用率拖累、盈利能力墊底。

美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顯著高于淨利潤,2021年淨利潤286億、經營活動現金流高達351億;2022年H1,淨利潤160億、經營現金流214億。#讓投資人放心#

格力淨利潤率保持大幅領先,但2021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同比暴跌90%。現金流量表顯示,2021年“購買商品/服務支付現金”相當于“銷售商品/服務收到現金”的85.8%,2020年這個比例為78.1%(2022年H1又回落到74.3%),僅此一項格力經營活動就多付出130億現金。

通過綜合分析,比較合理的解釋是2021年期末,格力存貨(包括原材料、在産品、産成品)比期初增加了149億。

格力營收規模落後,但靠成本、費用把控保持較高的盈利水平,淨利潤率居三巨頭之首。

留意“格力應收”

海天味業被視為渠道管控能力超強的典範,依據是應收賬款超低:2010~2016年為零;2020年初246萬;2021年末增至0.56億,相當于營收的0.2%。雖然有了5600多萬應收款,卻收了47.1億預付款(即合同負債)。

論渠道把控,被欠數百億應收賬款的家電巨頭絲毫不遜于沒有應收賬款的海天味業。

在家電領域,經銷商被壓貨是“行規”。即按廠商的要求把商品提走,而且不可以退貨。否則格力們無法确認營收。

既然是被動拿貨,經銷商不願也沒能力在第一時間結清貨款。于是乎,廠商應收賬款餘額随壓貨力度波動——壓得猛,應收賬款餘額攀升;“松松勁”,應收賬款餘額回落。

過度壓貨有“寅吃卯糧”之嫌。

2012年5月25日,董明珠就任格力電器董事長、總裁。2012年格力營收993億、距離“千億”僅一步之遙。2013年格力營收1186億、同比增193億,應收賬款/票據達481.5億、同比增132億,周轉天數達148天。

2014年格力營收1337億,應收賬款/票據達531.4億、周轉天數為141天。對董明珠連任有重要意義的《2014年年度報告》于2015年4月28日發布,董明珠第一個董事長任期到5月25日。

董明珠成功連任後,格力2015年營收回落29%至977億、同比減少400億。“巧合”的是,2015年末應收賬款/票據餘額從531億回落至177億、減少了354億,周轉天數降至66天!

2016年格力營收1083億、2017年增至1483億、2018年高沖至1981億,2016~2018年均複合增長35.3%。短短兩年,營收幾乎翻倍。與此同時,應收賬款/票據再度膨脹,2018年末達436億、較2016年末淨增107億。由于營收增速高于應收增速,周轉天數逐年回落到80天。

在2019年報中,格力将343.8億應收票據重新分類至應收款項融資。為方便起見,本文将格力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應收款項融資統一簡稱為“格力應收”。

幾經波折,董明珠任期終于延長到2025年2月28日。塵埃落定後的2020年,“格力應收”、“格力營收”均現不同程度的回落,“格力應收”、“格力營收”較2019年低300億。

從2021年開始,格力應收再度膨脹,至2022年6月末達467億,周轉天數89天。美的、海爾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均不足40天。

以應收賬款餘額衡量壓貨力度,格力“完勝”美的、海爾。2022年6月末,格力應收相當于淨資産的46%,美的、海爾的這個比例分别為26%、31%。

2012年以來,“格力應收”經曆兩起兩落,如今處于第三次起的進程當中。格力對渠道的把控能力是否依然強大,有待觀察。

除了“應收膨脹”,格力應付賬款/票據(796億)、存貨(429億)均處于高位,較2020年末增幅超過50%(以上數據截至2022年6月末)。

好比玩“華容道”遊戲,格力騰挪的空間越來越小了。

坦率講現在不是投資家電的好時機。非要投的話,次序是美的、海爾、格力。

*以上分析讨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