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意思?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都不一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意思?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都不一樣
——寡欲不比 幸福可期之四
《啟蒙文》定義: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識)對自我進行覺知時的滿意狀态。
首先,不同時代的人對幸福的要求和感受會不相同。
沙泊柳曾在《追求中的歡笑》裡這樣描述幸福:”不要以為讓今天的人們感到幸福的東西還能滿足未來人群的需求。記憶中,人們最初的幸福也許是吃飽飯,後來是吃好飯,之後就是經濟富足、提高生活水平,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理念……
由此分析,幸福在不同時間裡,不同的環境下的支撐都是不同的。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也明白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人們就會向高層次的需求進發。
在生産力還不發達的時代,能找到一顆果子,能獵到一隻小兔,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就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能吃上一頓白來飯也是我們這些窮孩子孜孜以求的向往。而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是政府工作的基本方向了。
其次,在同一時期,不同個體對幸福的感受也會截然不同。
幸福,是在一定溫飽和安全條件基礎上,在社會生态環境下,擁有能産生幸福感的要素、機制、動力的生活和生活狀态。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又與客觀因素密切相關,它的發展變化表現為個體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會成長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觀規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響,又受外部因素制約,涉及自然、社會、心理等方方面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手捧一來書就能沉浸其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就是他們最好的寫照。而有的人拿起書就頭疼,不到三分鐘就打瞌睡。有的人沉迷遊戲幾天可以不睡,而有人則說他們神經不正常。有人癡情一幅字畫,有人喜歡奇花怪石。有人投身自然則心曠神怡,經常遊山玩水,樂在其中,有人工作起來如癡如醉,做好工作是他們最大的樂趣。
這就是不同的群體的愛好和追求的不同,對同一事情的幸福感受也不同。
無怪乎莊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你在大城市裡見慣了繁華,看到我窩在偏僻的農村裡你可憐我。但是“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大家追求不同而已,我享受着藍天白雲綠樹,聆聽山間的鳥叫,每天喝着清冽的甘泉,泡一壺雲霧綠茶,何等惬意呢,這樣的快樂你不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