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韋編三絕的感想

韋編三絕的感想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3 18:22:33

韋編三絕的感想?“韋編三絕”這個典故,是2013年10月21日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話時引用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韋編三絕的感想?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韋編三絕的感想(學習用典韋編三絕)1

韋編三絕的感想

“韋編三絕”這個典故,是2013年10月21日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講話時引用的。

“韋編三絕”的典故,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說的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歡《周易》。因為翻閱的次數太多,連穿竹簡的熟牛皮繩都斷了好幾次。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成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狹長的竹片,稱為“竹簡”,用火烘幹後在上面寫字。一根竹簡能寫的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要用繩子按次序編連起來,才能最後成冊,便于翻檢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孔子所閱讀的《周易》,是用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所以才會有“韋編三絕”的說法。

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至少說明了兩點:第一是孔子對《周易》很重視,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周易》究竟是怎樣一部書,為什麼孔子會對它如此重視呢?第二是孔子對《周易》的學習精神和學習态度,這就引伸出了第二個問題:孔子這種學習态度,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我們先說第一點:《周易》究竟是怎樣一部書,孔子為什麼對它如此重視。

就性質而言,《周易》是古代一部用來占蔔的書。古時科學尚未昌明,人們認為事物的吉兇禍福是由某些神秘的力量所左右的,為了獲得神明的啟示,就借助一些特定的手段,希望能從一些征兆上獲得對未來的預測。先秦時期,預測的手段五花八門,但最重要、最正式的就兩種:一種是燒灼龜殼,從龜殼爆裂的紋理和走向來預知禍福,這叫“龜蔔”;一種是對蓍草進行排列組合,從所得到的不同結果(專業術語叫“卦象”)來判斷吉兇,這叫“蓍占”。“龜蔔”已經失傳,隻留下一些對于占蔔結果的記錄,這就是“甲骨文”;而“蓍占”則保留下來,其載體,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易》了。所以,簡單來說,《周易》就是一部指導人們使用蓍草占蔔,以及對占蔔可能得到的各種結果進行解釋和說明的“占蔔手冊”。

但《周易》深厚的文化内涵,卻不是區區“占蔔手冊”四個字所能涵蓋得了的。它蘊含着古人對世間萬物的觀察與思考,對規律與趨勢的認識與把握,以及如何權衡得失、趨利避害的方式與态度。它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蘊含着最為深沉的中華文化基因,是中國最為重要的一部原典。明乎此,則孔子對《周易》何以如此癡迷,也就非常清楚了。

再說第二點:孔子對于《周易》的學習态度,對于我們有何啟示。

首先,是對學習的重視。

孔子是一個對學習極為重視的人,這和孔子的身份有關。孔子有許多身份,但最重要的是教師——“大成至聖先師”的封号就是對孔子這一身份的最好說明。是孔子把被官府壟斷的教育帶到了民間,中國教育從“學在官府”到“學在四野”的轉化就是由孔子完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自身不斷學習,同時不斷把自己的知識,以及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傳授給下一代,這兩點構成了孔子生命的主要内容。

其次,是關于學習内容的選擇。

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人類知識的總量與今天相比要少得多,但即使這樣,也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人的頭腦所能容納的極限。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有所輕重,有所取舍。因為知識的載體是書,所以這個輕重取舍,就經常表現在對于不同書籍的選擇與側重上。中國有句古話,叫“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于很重要的書,你必須拿出孔子“韋編三絕”的态度,不必貪多,讀一本是一本,認真閱讀,消化吸收。隻要你這樣做了,讓這些書内化為你的精神氣質,那麼你就是一個有根底、有内蘊,而不是誇誇其談、遊談無根的人。

再次,是堅忍持久的努力。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學有所成,就必須付出堅忍而持久的努力。

隻要能夠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就能成為一名具有真才實學的行業專家,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優秀人才。

來源:共産黨員網、共産黨員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