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其二)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詞目:綠肥紅瘦
發音:lǜ féi hóng shòu
釋義:綠葉茂盛,花漸凋謝。指的是暮春時節。寫出了作者對紅顔易老的感慨。在李清照的《如夢令》一詞中,特指綠色的多,紅色的少。
大體意思是指: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隻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其實這是作者《如夢令》的其中一首,還有一首也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
如夢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時常記起遊溪亭的那天傍晚,太過沉醉而忘記回家的路。玩到盡興天卻黑了,劃小舟回去,卻不小心進入藕花塘的深處。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一不小心卻驚起了滿灘的鷗鹭。
《如夢令》一詞,是一篇追憶舊遊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遊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鹭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猶如青春溪水裡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着。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回憶青年之作。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詞的開篇,用了“常記”二字,不僅表明作品是追憶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憶的内容,在詞人的腦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記。“溪亭”,點出地點是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現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詞人自己。在清澈溪水邊的精美亭子一帶,度過了一天歡樂的時光之後,傍晚時分,本該回家了,而她卻因為“沉醉”而“不知歸路”。不過,這裡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義來理解,而要看到,其中體現出青春少女的嬌憨情态,蘊含着一種純真的形體美。更何況,真正讓詞人“沉醉”的,又豈止是醇厚的美酒,還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接下來,用了“興盡”一語,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歡樂活動,而把其中的具體細微之處,全都留給讀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詞中的情節發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蓋着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無數隻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迎着陣陣晚風悄然綻放。一隻漂流的小船,載着一位優雅的少女,就在這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詞的結尾,重複使用了兩個“争(怎麼)渡”,意思是“怎麼才能把船劃出去呀”,生動地再現了少女詞人當時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鹭”。其實,河灘上驚飛的鷗鹭,不過是一種襯托;真正受驚着慌的,還要算詞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後來的結果如何呢?詞人雖未明言,讀者還是不難想象:這畢竟隻是一場虛驚,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終究還是化險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話,她後來又怎麼會寫出這篇作品呢?不過,這件事情,的确在詞人心裡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所以當她在作品中追憶及此,景色還是如此的鮮明,情态還是如此的逼真,從而給後世的無數讀者,留下更加難忘的印象。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别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