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淩晨2點半,志偉作為第一批喝倒的夜場動物,會從凱瑟琳,從五台山,從河西的場子裡頭扶着腦袋,歪七扭八地拐出了南京還在躁動的夜晚。
攤進出租車,聽着《董小姐》,師傅問志偉ki哪塊,他就會在後座靠着窗流着淚大聲吼:“董阿姨,我從沒忘記你的微笑”,然後被司機無情地噴着老梗:“吐車上二be五”。
志偉眼睛一瞪:什麼d東西,13路公交底站,董阿姨煎餅!
司機師傅聞言眼睛也一瞪得像銅鈴:乖順路哎!我蠻也想去的哎!
南湖公交場,江湖人稱13路公交底站。
主要來說有兩點:一是13路公交曾以快得能撕出時空裂縫聞名。如果我說「13路公交照片」,你,有且隻能想到這張:
。
二是這所公交場的确隻有13路(和Y13路)一班車。而這班車也承載了太多南湖人從城裡,從新街口,從鼓樓,從火車站回家的記憶。
鼓樓的夜晚時間匆匆,那些年的記憶早已模糊不清。但清晰的是,當他們從13路夜班車下來滴時候蠻,董阿姨的肉末煎餅攤已支棱起來唠。
董阿姨肉沫煎餅,淩晨兩點半準時在13路公交底站口出攤。而且這一擺,就是33年。
甚至每年隻休大年初一這一天,連除夕夜都沒閑着。
已經足夠感人。
而前陣日子在抖音上的突然爆火,更是讓志偉淚流滿面:神林罵(南京話),吃了十幾年了也沒見過隊伍這麼dior長過。
作為我的外地朋友,志偉跟也曾從水西門到山西路搬家搬到吐。記憶中搬家前的那一夜,我幫他一邊打包一邊打cf到淩晨兩點。騎着從不遠處堂子街淘來的二手電動車,帶我從大士茶亭一路狂飙,他的身後依然還是莫愁湖。拐了好幾個街街角角,讓我第一次吃到了淩晨兩點半的肉沫煎餅。
也可以說是淩晨兩點半的煎餅。這個點啊,肉不肉沫的已經不重要了。
也不能這麼講,肉沫還是蠻重要的。
每份标配煎餅都會挖上兩大勺肉沫,攤平。油香夾着肉味兒瞬間爆開,濃厚香郁還不太齁。
一刹那,幾乎是一刹那,醇厚的肉香眨眼間飄滿了整個13路底站門口,引得衆人都哀嚎了起來,店内外充滿了饑餓的空氣。
每天淩晨一點多,董阿姨就和老伴起床開始準備原料:調面糊、拌肉末、做小菜,通通趕在一小時内完成。然後在13路底站,從兩點半忙活到天亮。
而賦予煎餅靈魂的那一抹肉餡,每夜都得熬上四五十斤。
攤在肉餡下的,是已不多見的白面餅。
啊,這白面皮一炕,童年的時光之門仿佛就被徹底燙開。
沒錯,往前數上幾十年,南京的煎餅基本沒有現在常見的山東雜糧煎餅,而是勁道的白皮款。啃上一口,嚼勁十足。再啃一口,就突然懷念年輕時能咬開啤酒蓋的生猛牙口。
曆史的車輪往前轉得悠悠,時光在南京拂上一手,便把你的青春全都帶走。
除了肉沫以外,配菜倒也常規:
雞蛋攤餅上,抹好辣醬和甜醬,再加上海帶絲、土豆絲、雪菜,想要的話再搞根火腿腸,最後裹起油條或者薄脆,哎滴嘛。
當然了,如果你是獵奇而來的吃瓜群衆,或者是老遠跑一趟來回味童年,那建議你買個多加蛋多加肉的頂配版,15塊的。
△志偉在用隔壁攤的豆漿醒酒
剛做好的煎餅熱乎乎。不過你别妄想把它拿回家再吃,或者當第二天的早飯。
微波爐給唇齒帶來的快感隻是生存;吃上現做熱乎的,才是生活。
對,趁熱,趁剛做好,拿到煎餅後把包裝褪下一半,抓出半個煎餅來,張大口,咬下,咀嚼——
吃上第一口,明顯感覺到肉沫的濃香充滿了整個口腔,肉與油成為了味覺的C位。亦無肉腥、蔥姜等不和諧的味道。
吃上第二口,才能細品到辣醬和甜醬給予的溫存,以及各式小菜各式的口感,和油條薄脆的一口清脆。
吃上第三口,你就隻記得沿河村橋畔的董阿姨,從而忘記安河橋畔的董小姐。
時過境沒遷,在南湖13路底站做了33年的董阿姨煎餅,終于在自媒體大火的現在成為網紅小攤,并包上了一張匹配的外皮。
很多老南湖人從小屁孩吃到自己有了小屁孩,目睹了收錢方式從糧票變成了一聲聲“支付寶到賬10元”。
于是釋然: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樣回不來。
△董阿姨,你嘴角向上的時候很美,就像沿河村橋下清澈的水
南湖的子夜并不躁動,甯靜中甚至飄着一點荒蕪。
但好歹有這麼一家堅持幾十年的小攤,熨帖着從Y13下車的人們饑餓的靈魂。
兩點半出攤的董阿姨,并不是13路公交底站唯一的肉沫煎餅攤。
同一條街上,就隔街相望,還有這麼一家仲阿姨,與董阿姨分庭抗禮。
仲阿姨做煎餅的時間也不短。先是在鳳凰西街做了十幾年,随着幾年前搬家到南湖,便也把煎餅攤一并搬了過來。
她的出攤時間也比董阿姨早半小時,一個是兩點,一個是兩點半。
所以有很多來早了的遊客、吐早了的夜場動物有且隻能選擇前者。
△騎電瓶車飛奔而來買煎餅的朋友
但偶爾也有例外。
随着時代的進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預約煎餅。如果哪天預約的人多了,那邊的董阿姨夫婦就會提前個把小時起身,早早地就在13路底站門口烙煎餅。
然後董阿姨的隊伍就越來越長,仲阿姨的生意就不好賴。
△和直接打個雞蛋在煎餅上不同
仲阿姨會把雞蛋先放在不鏽鋼碗裡頭攪勻
所以,兩家的口味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在配料方面,兩家幾乎完全一樣:都是肉沫 雞蛋 雪菜 土豆絲 海帶絲 油條/薄脆,甚至連糊的面餅都是時代の淚珠——白皮餅。
從沒吃過這家煎餅攤的志偉等來了仲阿姨不緊不慢地做好的一個肉沫煎餅,一口撕下一大塊,咀嚼了幾口,猛地瞪大雙眼:“我曉得了,是醬!”
我将信将疑,也等了兩分鐘,拿起來一啃——
撇開燙這第一因素,但也能很明顯地感覺出來了:她家的醬比董阿姨家的更重口,對于口淡的人來講,有得兒齁。
“你覺得肉沫阿有區别?”我含糊不清地問。
“嘗不出來,都能填肚子。”志偉含糊不清地答。
在董阿姨煎餅旁,有個賣豆腐腦和胡辣湯的早點攤。買個肉沫煎餅後來這搞杯豆漿也是許多人的日常。
對了,她家的豆漿還上過标點美食。
△志偉的出租車司機也下來買了個餅
在兩家煎餅攤的背後,麻辣燙、糖芋苗館子也相當熱鬧。
不僅是遊客和夜歸客,許多本應走大路拉人拉貨的司機,也偶爾會繞上兩個彎,在13路公交底站突然享受生活。
董阿姨、仲阿姨的煎餅攤都會撐到早上七八點左右。
當第一班13路公交駛出公交場站,第一波買早點的人們也準時來到了煎餅攤前。
南湖的夜終在破曉前結束,時光也就變成了煙。
來源:南京有個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
202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