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年僅37歲的太子朱标,因病走完了他短暫的一生,這時候朱元璋也已進入耳順之年,朱标的死讓朱元璋悲痛欲絕,作為朱元璋在創業時所生的嫡子,朱标一出生,就帶着朱元璋全部的心血,作為嫡長子繼承制的忠實擁護者,朱标,一出生便決定了他是朱元璋事業的合法繼承人。
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就早早的确立了朱标的世子之位,随宋濂學習傳經,自幼受到悉心教導,一直指望着他能成為一個仁君。
自古“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朱元璋是嫡長子繼承制的忠實擁護者,而朱标又是他和馬皇後生的第一個兒子,所以朱标在出生時就已經穩穩的坐在朱元璋繼承人的位置上無可撼動。
由于朱标的嫡長子身份,注定了他是未來的皇帝,而朱元璋自己是個殺伐決斷的人,他不希望朱标也成為像他一樣的皇帝,所以從小給朱标找的老師都是儒學大家,希望他日後能以仁政治天下,而朱标也不負所望,因為在朱元璋創業時便跟在其身邊,所以跟各個将領,文臣的關系都非常好,而且基本上開國将領都教過他,可以說朱元璋給朱标配置的是大明最強陣容。
到朱标22歲的時候開始,朱元璋就将所有的政務交給了朱标處理,隻有特别重大的事務才需要過問朱元璋,其餘的事都由朱标來定奪。
朱标雖然寬厚仁慈,但也敢于堅持己見,與朱元璋有分歧的時候也能夠直言相告,讓朱元璋非常欣賞。朱元璋認為,他自己是打天下的君王,殺伐決斷,而治理天下則需要朱标的仁慈。朱标經常為其兄弟秦王、燕王等緩和跟朱元璋的關系,因此,他跟他幾個弟弟的關系也非常好,他幾個弟弟都對他非常尊重。
然而就在朱元璋以為朱标會這麼順順利利的走下去直到繼位的時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巡視陝西,回去之後不久就生病,最終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不幸病死。
他的死,對朱元璋來說不僅僅是死了個兒子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他承載了朱元璋全部的希望,悉心培養了那麼多年,為此朱元璋深受打擊。同時一個最大的問題擺在面前了,朱标死了,太子之位空出,這時候選誰繼太子位呢?
從常理上來說,嫡長子去世,就選嫡次子就行,也就是朱标的弟弟,這也就是常說的“兄終弟及”,朱标是嫡子,他有2個同母弟弟,分别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還有兩個年長的異母弟弟:燕王朱棣、周王朱橚。
朱元璋比較能生,其他的弟弟有二十多個,這裡就不一一說了。
按繼承順利來說首先應該在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之間選擇,朱标去世的當年秦王朱樉37歲,晉王朱棡35歲。
但是朱元璋對秦王朱樉一直不太滿意,就在朱标去世的前一年,朱元璋還因為秦王朱樉掌管皇族屬籍等事物過失較多,改由太子朱标巡視關陝,而将秦王朱樉由封地調到京城南京。所以朱元璋是不喜歡秦王朱樉的,因此也失去了當太子的資格。
再接下來就是晉王朱棡,這個人比他哥朱樉更不讨人喜歡,而且嗜殺成性,經常因為一點小事殺人,對朱元璋來說,完全不在考慮範圍内。
燕王朱棣是和朱元璋很像,本來朱元璋也是有考慮立他為太子的,于是朱元璋就詢問了衆人的意見,有一個叫劉三吾的大臣極力反對立朱棣為太子,他隻說了一句話,就打動了朱元璋,他說:“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何地?”
本來朱元璋就一直推崇嫡長子繼承制,如今聽大臣這麼說,他權衡再三之後,最終決定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傳給自己的孫子。
其實即使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也是輪不到朱允炆的,他不是朱元璋的嫡長孫。朱元璋的嫡長孫是朱标的大兒子朱雄英,不過這孩子比較命苦,8歲就離開了人世。
朱标的二兒子就是朱允炆,不過朱允炆的生母呂氏并不是朱标的正妻,朱标的正妻是朱雄英的母親常氏。所以就算朱标的嫡長子朱雄英早逝,朱标的嫡次子朱允熥還在。
不過因為常氏是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女兒,常家的家族影響力非常大,朱元璋擔心讓朱允熥即位會出現外戚專權的現象。
而朱允炆則不一樣,他的母族幾乎沒什麼勢力。同時朱允炆十分孝順,并且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長大,朱元璋覺得朱允炆會成為一個好皇帝。所以朱元璋就在常氏死後,将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扶正,就這樣朱允炆的身份就變成了朱标的嫡長子了,将皇位傳給朱允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而也正是因為朱标的早死,導緻太子之位空出來,最終引發了靖難之役,最終朱标這一支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資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