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對工作的認知?筆者從事校對工作20多年,校對工作給我帶來了人生的充實與樂趣,有苦有樂,苦樂相随,其樂無窮剛從事校對工作時,認識很膚淺,工作條件簡陋,受當時工作裝備條件與科學技術文化水平制約的影響,當時的校對工作就是傳統的校對學理論認為的那樣,其基本功能是“校異同”與“校是非”,且以“校異同”為主要功能這與當時的校對環境與校對客體有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校對工作的認知?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筆者從事校對工作20多年,校對工作給我帶來了人生的充實與樂趣,有苦有樂,苦樂相随,其樂無窮。剛從事校對工作時,認識很膚淺,工作條件簡陋,受當時工作裝備條件與科學技術文化水平制約的影響,當時的校對工作就是傳統的校對學理論認為的那樣,其基本功能是“校異同”與“校是非”,且以“校異同”為主要功能。這與當時的校對環境與校對客體有關。
随着科技的發展,電腦的普及,現在絕大多數出版社都建立了局域網,實現了采編工作網絡化。當下,社會已進入“互聯網 ”的高速信息化時代,一切都伴随着信息化、大數據、雲平台、人工智能的變化而變化。在新媒體、融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對出版社校對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校對是中國傳統文化
校對,是知識領域内的一種特殊文化勞動。它需要校對人員以甯靜的心态,充分發揮其智慧、經驗、意志的潛力,在平和的氛圍中完成工作。要求校對人員既要有宏觀意識把握整體書稿質量,也要有微觀意識,從局部出發、悉心校對,尋找書稿中有可能造成錯謬的蛛絲馬迹。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校對領域就包含了對校對人員的尊重和對校對工作的重視。從西漢劉向以來,在中國古代文人眼裡,校對,又叫校雠。他們是把書籍、文章中的訛脫視同“獵物”“逃犯”務必擒獲、捉拿,當作灰塵、仇敵務必掃盡、消滅。後來,才有所謂的把那在學術和藝術價值上乘,沒有訛,而且裝幀、印制精美的圖書叫作“善本”的說法。讀書人、藏書家無不以擁有善本為自豪。顯而易見,善本與劣本相比較存在而顯得彌足珍貴。任何善本,都離不開高素質校對人員辛勤勞動和一絲不苟、锲而不舍的校對。否則,一部書稿内容再好,裝幀再美,也将“乏善可陳”。用今天的話來說,沒有高素質校對,就沒有“造福當代,傳之後人”的精品。在古代,重視校對的代表人物,除了劉向外,還有吳缜、宋绶、沈刻 、顧炎武、段玉裁、章學誠等。到了近現代,又湧現了像葉德輝、梁啟超、秋瑾、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巴金、鄒韬奮、陳垣、周振甫等一批著名人物。特别是陳垣,他有《校勘學釋例》一書傳于後代。此書刊行于 1931 年,書中歸納的四種校勘方法自成體系,被稱為“陳氏四校法”,是對中國曆代校勘學者校勘經驗與校法條例的科學精辟的總結,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國校勘史上的重要地位 。
加強校對制度管理
一個時期以來,圖書訛謬過多,校對質量滑坡,除了出版社工作人員素養不高和管理不嚴,使得稿件“三審制度”和“三校一讀”的制度不能有效的貫徹執行外,還與校對責任制執行不到位有關。校對不到位通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員不到位,二是管理不到位。
人員不到位,是指擔任校對的人員不稱職,人在崗,心不一定在崗,保證不了校對質量。校對人員不到位這一現象有兩種情況,一種情形是校對人員缺乏進取心和磨煉,自身的業務素養本來就有限,對校樣中存在的差錯缺乏必要的認識水準和辨别能力,腦、眼、手之間不能有效協調,使差錯在經過了幾遍校對之後仍然成漏網之魚。第二種情形則是校對人員心态失衡所緻。這種缺失并非由校對者的業務水準或心智所造成,而是由于心态不平和,心情不平穩,心力不集中,長時間讓煩惱、浮躁、焦慮和急于求成纏繞自己,既不能糾正校樣中直接的、明顯的錯,也不能發現間接的、隐蔽的差錯,最終還是讓差錯從眼皮底下溜走。還有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如迷信權威、輕信作者、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等等,對發現謬誤也會帶來幹擾。
校對不到位的另一方面是管理不到位。為保證圖書質量,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範和程序建立完善的校對制度,保障必要的校次。不能保證必要的校次,是指從付印樣排樣開始到主編在清樣上簽字付印期間,不能貫徹“三校一讀”制度,使之徒有虛名。良好的校對制度能夠有效推進工作,提升校對質量。不設立校對,隻抓幾個精通文字基礎的“人才”來進行編校合一的工作是不行的。有好的編輯,沒有高素養的校對不行,有高素養的校對,沒有足夠時間保證必要的校次,要出好書也是不可能的。
加強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技能當前,出版社要出版“精品”出版物,擁有一支高素養的校對隊伍是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在當前的知識信息時代,一名稱職的校對,不單要有語言文字功底,還要有科學文化、外語、計算機操作能力及一定的編輯能力和工作經驗。并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學習,吸收新的校對文化信息,努力提高自身校對水平。但光有知識并不能保證一定會在工作中有好的效果。隻有把外在的知識運用在工作與實踐中,自覺行動時才能轉化為生産力。因此一名高素質的校對,是能把知識與能力結合起來的實踐者。
對校對人員來說,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沒有相關的知識,就很難形成相應的能力,不具備校對業務知識,就沒有良好的知識結構,就很難形成真正的校對能力。
校對人員要優化知識結構,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要掌握出版、編輯方面的專業知識。這些知識包括國家關于圖書、期刊、報紙發行的法律法規和規範标準,校對的地位和作用、校對的客體,校對的基本功能、校對方法、校對軟件的應用等等。隻有熟悉并且運用這些知識,才能更好的提高校對效率和校對質量。
二是要加強學科專業知識學習。知識信息的時代,校對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專業性較強,隔行如隔山,如果對所從事的專業領域和稿件知之甚少,就很難從政治、思想、事實等方面把握稿件脈絡,隻能從語言文字、标點符号、數字用法、排版錯誤等硬性方面對稿件進行校改,而不能從“深層次”發現稿件的錯誤,這樣就不能有效提高稿件質量。因此,出版校對人員除了要加強校對方面學科内的知識學習外,還要盡可能加強學科外知識的學習,尤其要加強與自己工作密切相關的學科知識的學習,提高自己鑒别錯謬的能力和自身發展的能力。
三是擴大知識面,開拓知識視野。校對工作可以說是内容廣泛、知識廣博、涉及學科門類衆多的專業技術勞動。因此,校對人員要對各方面的知識都有所涉獵,成為“雜家”,養成經常學習的習慣,努力加強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知識、新興交叉和邊緣學科知識的學習,掌握現代電子工具和編輯校對軟件技術等等,校對人員在工作中要發揚“四勤”精神,即勤問、勤學、勤記、勤積累,向書本學習、向老同志學習,在實際工作中形成具有自己風格和特點的校對方法和技巧,為提升校對工作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要做好校對工作還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校對工作單調、枯燥、乏味,很容易使人産生懈怠心理,而這種心理正是校對工作的“大敵”,因此,校對工作者平時要養成“耐得住寂寞”的習慣,逐步培養耐心,隻有這樣,才能在工作中排除幹擾、去除雜念、全神貫注、一絲不苟、認真細緻的工作,才能從嚴思考,反複查對,不給錯謬任何存留的機會,一絲不苟的高效率完成校對工作。
所以,校對者的心理狀态對校對質量起着重要作用。人處于正常的心理狀态下,感覺清晰、思維敏捷、行動準确,從而能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務,若一旦跌入低谷、陷入誤區,就很容易出錯,導緻工作效率下降。在校對工作中必須注意克服一些心理誤區,消除影響感知和思維準确性的因素,力戒驕傲和僥幸心理,既不要想當然的處理出現的問題,也不要盲目相信作者的權威和能力,認為稿件沒有什麼大問題,更不要存在依賴下一個校次發現問題的僥幸心理,凡事要腳踏實地,從一點一滴做起,平時要培養和造就靜心、耐心、虛心、細心、恒心的“五心”精神,從而使校對質量能有一個質的提高。
總之,提高校對質量主要目标是,抓好校對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校對人才。此外,還要嚴格執行校對責任制,倘若不嚴格管理,不按“三校一讀”校對工作規範開展工作,校對質量還是難以保證。首先,在保證必要校次的前提下,不随便給校對人員增加工作量,不使校對責任制和“三校一讀”規範流于形式。對重要的稿子,還要增加校次,增加人力,反複校對。其次,要給校對人員提供寬松、舒心的工作氣氛和環境,盡量減少幹擾校對人員的工作和情緒,使校對人員在平靜、安穩的工作氛圍中進行工作。再次,要建立監督、評比、激勵機制和獎懲機制,激發校對人員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潛力,提高校對人員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把校對工作做好。(作者:高振興,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複【善本古籍】公衆号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