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居七十列傳第三篇,主要記載了春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申子和韓非子的事迹。
[老子]
老子,李氏,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室的官員)。
孔子适周時,曾問周禮于老子。老子告訴孔子,創制周禮的人及其骸骨都已腐朽,隻剩下相關的言論。君子若趕上時運,則可出仕;若沒有趕上時運,則可像蓬蒿一樣随風飄行。善于經商的人會表現得好像什麼都沒有,高尚的君子會表現得好像個愚人。驕傲的神氣、諸多的欲望、不良的态色與不切實際的志向都應該摒棄,這些對你都沒有益處(“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嬌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
老子的學說講究“自隐無名”,他長期居住于周都,當看到周朝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後,選擇了離開。老子到函谷關時,關令尹喜請他著書,于是,老子留下了五千餘言的《老子》一書,之後便不知所蹤。
關于老子其人,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是“楚人老萊子”,另一種說他是“周太史儋”(關于太史儋,另見《史記·秦本紀》),這兩種說法孰對孰錯,已不可知。
[莊子]
莊子,莊氏,名周,宋國蒙縣(今山東菏澤)人,曾任蒙縣漆園吏。
莊子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學說,著有《莊子》一書,文章體裁多為寓言,其中不乏駁斥儒、墨兩家之言。太史公評價其文章風格為汪洋恣肆、率性随心(“洸洋自恣以适己”)。
楚威王曾派人攜厚禮請莊子出仕,遭莊子婉言相拒(“我甯遊戲污渎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羁”)。
[申子]
申子,即申不害,鄭國京邑(今河南荥陽)人,曾為鄭國小吏,韓滅鄭後,任韓相。
申子任韓相時,韓國國治兵強,諸侯都不敢侵犯韓國。
申子為法家代表人物,重“術”,著有《申子》一書。
[韓非子]
韓非子,即韓非,韓國宗室公子。
韓非子有口吃,不善言語,而善著書。韓非子著有《韓非子》一書,他的學說“法”、“術”“勢”并重,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韓非與李斯均曾拜荀子為師,李斯自知學識不如韓非。韓非在韓國沒有受到重用,秦國攻打韓國時,韓王派其出使秦國。到秦國後,韓非受到李斯與姚賈讒害,最終被秦王賜死。
[後記]
太史公認為申子與韓非子之學,皆歸本于黃老,所以将他們安排在一篇列傳中。我覺得,這種安排多少有點“委屈”他們了——雖不至于每個人單獨列傳吧,至少也應該讓道家(老莊)、法家(申韓)分列兩傳。
——2022.7.5
抛吾磚,引君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