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農村還是實行土葬,前幾年推行火葬熱度很高,但老百姓們沒法接受,加上火葬也有很多不環保不經濟的地方,所以這幾年反而随意許多,很多地方又重新回歸了土葬的葬法。
不過雖然恢複土葬,但一些具體的土葬禮儀卻因為太浪費和麻煩逐漸被遺棄,比如壘墳堆,建石碑等。
不過這些都是土葬的标配,還是有不少地方會繼續沿用這些。
今天要來和大家說的這個習俗,就與此有關。
農村的喪葬禮儀裡,一直有包墳頭和圓墳的說法。
按照農村的傳統習俗是,下葬完後,不能立即把墳頭包好,而是要等逝者出殡3天後,才去圓墳。
農村很重視墳頭,尤其是老人,老話說“墳頭塌小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就是這麼個道理。
但是剛下葬農村不讓包墳頭,立墳頭需要看逝者的年齡和去世的時間。
比如逝者是80歲高齡老人,那可以和另一半合葬,一下葬就有墳頭,有石碑。
哪怕不合葬,也會在短時間内(一年内)抽時間弄好墳頭和石碑,我老家叫立碑。
如果是80歲以下去世的,則需要3年到5年後,才能立碑,包墳頭。
當然,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我老家就是這樣的,新墳大多是不能包墳頭的。
但出殡3天後要去圓墳,在很多地方都有這個習俗,大緻可分為3個步驟,也是3個習俗!
圓墳的3個習俗
一、開門
圓墳其實也是一種對逝者的祭祀,逝者下葬第三天,也就是隔一天,家屬要到逝者墳墓前進行圓墳,為墳墓培土。
還要燒紙錢紙币,邊燒邊和逝者介紹家裡的情況,比如賺到錢沒,某個逝者生前操心的孫子孫女考大學沒有?結婚沒有,有沒有孩子什麼的。
反正就是和逝者話家常,就像逝者沒有離開一樣。
其實這個過程也是希望逝者安心離去,家裡一切安好,不要再擔憂。
還需要帶上貢品(比如一些糕點或逝者生前愛吃的食物、水果、酒水、逝者生前抽煙的還要帶上一包煙),死者的孫子、孫女還要繞墳正反各繞3圈,當地稱為“開門”!
二、上梁
當然,各地習俗不同,圓墳的過程也有些差異。
比如有的地方就比較嚴謹細心,一般是下葬後第三天上午進行圓墳,能參加圓墳的隻能是逝者子女、配偶、子孫幾其配偶、逝者的兄弟姐妹等直系親屬,其他關系一般的不能參與。
圓墳習俗需要在上午11點之前完成,所以需要估算好時間,以防超時,農村很忌諱這個。
擺放好祭品後,要用鐵鏟把墳堆整理一下,重點是要把旁邊開墓穴挖出的第一鏟土填在墳頂上。
還要用3根秫稭彎成半包圍的框等距離插在墳上,在中間的秫稭框上要用紅線拴3枚銅錢,下面也要系上紅布條,這叫“上梁”,一般是逝者的兒子來拴。
若逝者沒有兒子,可以由侄子或女婿來代替。
三、踩房子和踩院子
來圓墳的裡面年齡最大的,要帶領其他人圍繞墳堆順時針轉3圈,農村管這叫“踩房子”!
之後還需要“踩院子”,就是在墳墓腳下左右對稱走出一個長方形路線。
其實踩房子和踩院子,可以理解為逝者家屬在為逝者蓋房子和開墾種菜的院子。
以前很多農村住的房子都是土胚房,需要用上秫稭,需要人們用腳來回踩紮實才能防雨,才堅固。
活人的習慣,也逐漸延續到喪葬禮儀之中,這也是非常能理解的。
人們覺得逝者去那邊後,也需要住房子,有個菜園子種菜生活,所以才有“踩房子”和“踩院子”的習俗。
之後在墳墓腳下燒紙,有的地方是下葬當天在墳頭上燒紙。
燒紙完畢,按照長幼秩序一次給逝者磕頭,兒媳、孫媳要大聲地嚎哭,有的地方是自由的,有的則規定必須大聲嚎哭,不然不好。
我們知道很多農村下葬時女人是不能在場的,連墳地都不能進,但圓墳後,女人們也可以來祭祀。
完事後,主人家要回去做飯招待參與圓墳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逝者夫妻兩都已經離世,那菜的盤數需要是雙數,比如4、6、8、10.......
如果隻是走了一位老人,則菜的盤數需要是單數,比如3、5、7.........
之後就是進行正常的“做七”儀式,也就是頭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祭、周年祭、三年祭等。
一些比較講究的地方,在五七祭祀時,孝子要燒紙糊的彩人,說是以減輕逝者生前的罪過。
逝者去世60天,要燒紙糊的船橋,用以幫逝者渡過混河,順利歸去。
一般隻有死者的生日、忌日、清明才到墳前祭祀,其他祭祖活動可以在家裡的靈位面前進行,注意,一般滿一周年不去上墳,隻在家祭祀。
逝者離世的3年裡,晚輩們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盡可能不參加一切紅白酒席,春節不竄門,不貼春聯等,反正盡可能樸素,不可高調行事。
當然,這些嚴格的喪葬和祭祀禮儀大多是針對逝者是老人的,對于年輕人去世,就簡單許多,根本不需要守孝一年或三年。
之所以對老人們有那麼多嚴格的葬俗,也是農村體現孝道的一種禮儀。
農村大多覺得,一個人孝順父母,懂得感恩,去世的親人們是會保佑自己的,未來的日子會越過越好,反之會變差。
不說有沒有依據,但道理是這個道理,大家覺得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