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位于廣西邊境的桑園。(資料圖) 張廣權 攝
中新網南甯7月28日電 題:物流人“觸網”西進廣西淘金 貨運平台助推八桂“絲路”通達全球
記者 張廣權
近日,“老”物流人曹勇踏上浙江嘉興南站的高鐵,經過10個小時的奔波到達廣西,此後他正式将自己物流公司的業務場景,由華東“切換”到華南。做了20年貨車司機之後,曹勇3年前華麗轉身,創辦物流公司。此次入桂之後,當地地理标志産品蠶繭将經由他手,通過貨運平台源源運往東部并通達全球。
圖為蠶農挑揀蠶繭。(資料圖) 張廣權 攝
回憶定格到上世紀90年代,本打算中學畢業回村種地的曹勇,在堂哥的帶動下,考取了駕照,在河南老家等地給老闆們開車。2006年,曹勇用攢的錢和弟弟合夥買了卡車,主要跑浙江到廣西、貴州、雲南線路,人生從此與物流挂上了鈎。
買車之後,曹勇甩開膀子大膽幹,早年間北方司機不怎麼敢去的華南西南一帶,他敢;别人不敢承運的超寬、超高、超長貨物,他敢。憑借着膽識、技術,他真真體會過“車輪一轉,黃金萬兩”。幾年後,他連買兩套房,在浙江安家。
在20多年的司機生涯中,曹勇腳踏山河,雖然讀不懂經濟數字,卻能直觀感知周圍環境、人們生活的變化。之前從鄭州跑到廣州,沒有高速,隻能以60公裡/小時的速度前進,要跑三天三夜。“後來就見到高速路一段一段往前修,過幾個月就有新高速開通”,高速全線貫通後,鄭州—廣州線路隻需要開18小時。“怎麼形容呢?就像原來拄着拐杖的人能跑了,像拖拉機變小汽車。”曹勇說。
圖為絲綢生産車間,工人在倒筒流水線上作業。 (資料圖)
進入21世紀,西部大開發伊始,廣西等地居民的消費水平眼見着提升。那時開始,曹勇經常從江浙運輸洗衣機、冰櫃等家電到廣西,裝在後車鬥的洗衣機一路從雙筒變成滾筒。“這20年廣西民衆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工具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又到人人家裡都有小汽車;村裡以前有很多小土房,現在很多三四層的小樓。”
說起村裡的樓,不得不說起蠶繭,小小蠶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絲路”。中西部地區擁有較為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具備發展蠶繭絲産業的自然條件和社會基礎,中國逐步把蠶繭主産區從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轉移。這就是“東桑西移”發展戰略。
在這個戰略之下,曹勇将東部的家電運到西部,再将西部的蠶繭運到東部,車不走空,生意格外好。過程中,他見證了廣西當地民衆通過養蠶繭緻富,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人回到家鄉養蠶。“通過小蠶繭,能蓋大高樓”成為當地的一大現象。
圖為絲綢生産車間,工人在倒筒流水線上作業。 (資料圖)
現在,“世界蠶業看中國,中國蠶業看廣西”。2021年,廣西桑園面積達302.63萬畝,蠶繭産量40.74萬噸,蠶農售繭收入208.18億元。廣西蠶繭産量已連續17年居全國第一,生絲産量連續12年居全國第一,蠶繭、生絲産量分别約占全國的55%和35%,蠶桑産業一二三産總産值超過500億元。
而且,廣西的桑蠶業也在往深加工發展,“一開始隻拉蠶繭,後來廣西這邊開了越來越多的加工廠,直接把蠶繭制成絲,再往東部售賣”。如今,廣西已形成“桑—蠶—繭—絲—綢”的全産業鍊條,榮獲“中國絲綢新都”等稱号。
曹勇在廣西的公司所落腳的河池宜州,更是有着“中國蠶桑之鄉”的美名。曹勇便是靠着早年間拉蠶繭結識的朋友,慢慢把拉蠶絲的物流業務做了起來。“把廣西的蠶絲拉到浙江,由綢廠制成絲綢,大部分都出口了。”
圖為缫絲車間,工人正在缫絲作業。(資料圖) 陳冠言 攝
從廣西到浙江,這條運絲之路,也在悄然提速。随着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物流人有了貨運平台這樣的好助手。據曹勇介紹,以前配貨需要到貨站等地方等貨,動辄兩三天都是常事。後來有了運滿滿、貨車幫平台等貨運平台之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他成為了第一批使用者,“在手機上就能找貨,而且很快。APP用技術給我配離我近、符合我噸位要求的貨,快的時候幾分鐘,慢的時候頂多半天,就可以找到想要的貨源。”
此次将業務擴展到廣西,曹勇也心懷希望,“來到桑蠶之鄉,看到這裡的發展越來越好,再通過我在這邊老朋友的業務注入,相信以後業務會越來越好!”
這次來廣西,曹勇準備撸起袖子大幹一場。談及未來,曹勇說,想帶上25歲的兒子一起幹物流,“年輕人要在生意場中曆練!”(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