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土衛六
電商和快遞的結盟,似乎構築了難以越過的護城河,留給順豐的空間着實不多。
一季度巨虧9億元以上,曾經最賺錢的快遞龍頭——順豐迎來了逆旅。
4月8日星期四,順豐剛在财報裡披露這個數字,股價就連續兩個工作日“一字跌停”。随後的幾天裡,股價依舊延續頹勢,市值自春節後第一個交易日——2月18日的曆史高點已經接近腰斬,蒸發超2000多億元。
跌跌不休的順豐,看不見的拐點。/同花順财經
股價失速的背後,口碑也面臨危機。
順豐在快遞業界,素有“快”和“保險”的名聲。也正因為如此,順豐的快遞費,一般比其他競品要貴一些。
但越來越多的用戶發現,當自己出了更高的價錢、寄送時間卻比其他競品還長的時候,當初的希望有多大,現在的失望就會是多大。
故事要從“順豐特惠”開始講起。
順豐速遞,越來越慢
順豐特惠并不是新鮮事物,最早在2014年就已經誕生了。
您的快遞已登機,請注意查收。/ 圖蟲創意
這是順豐為了搶占下沉市場、對标競品形成價格優勢而推出的服務,特點就是便宜——比自家的次日達、隔日達便宜五六塊錢,但比“通達系”(中通、圓通、申通、百世彙通、韻達)還是要貴個兩三塊。
正因為收費低,勢必要壓縮成本,所以全程都走陸運,時間自然比空運久許多。
本來以為價格親民的服務,應該很受市場歡迎才是。不料這個服務一推出,就飽受诟病。
知乎有這樣一個問題:“順豐特惠的優勢在哪裡?”
最高贊的回複是:“優勢就是,讓你體驗到高價吃‘屎’的感覺。”
快遞小哥:騎上我心愛的小三輪,它永遠不會堵車。/ 圖蟲創意
緊随其後的是:“反正就是在市中心到處轉着玩呗!”吐槽順豐特惠的配送過程轉場頻繁、效率低下。
有用戶在黑貓平台投訴順豐:“3月20号發的順豐特快,結果實際走了順豐特惠,時效原本21号送到,拖延至23号才派送。前一天還協商會給出賠償且免除運費,第二天派送時就因為運費問題把快件撤回、不給客戶了!這是在玩弄客戶嗎?”
還有的用戶投訴順豐,多次修改承諾到貨的截止時間……
在貼吧、微博上,也經常能看到類似的吐槽——原本在電商平台買一件心儀的物品,看到店家用順豐配送的時候,心情十分激動。但定睛一看,發現後面“特惠”兩個字的時候,心都涼了。
黃油化成水前,我能收到快遞嗎?/ 微博截圖
用戶不願意買賬,但對于店家而言,特惠可以節約運費成本,所以“電商件”還是給順豐帶來了不少的訂單量。2020年,順豐訂單量增速達68.1%,大幅度領先行業平均的增速31.2%,順豐特惠功不可沒。
訂單量的暴漲,讓配送資源捉襟見肘。畢竟快遞小哥也不是三頭六臂,不可能全天不眠不休應對這樣的業務量。所以,派送時長的延長、服務質量的下降也就是不得已的必然結果了。
部分快遞員大年初一還在工作。/ 央視新聞直播截圖
有豆瓣網友去年7月遇到了這樣一件事:他父親生病在外地看病,因為異地就醫,新版社保卡要激活“異地結算”。
他想着社保卡比較重要,就選擇順豐寄回老家激活,再寄回來。原本以為距離出院隻有5天,時間剛剛好。不料整個過程卻花了7天,他父親不得不多住兩天院。
“順豐速運”,這四個字中的“順”和“速”,原本應該是快遞服務的核心價值。但如今在順豐這裡,這兩個字似乎成了奢望。
在順豐創始人王衛剛剛創業的時候,可不是這樣。
上世紀90年代,王衛和5個朋友、一共6個人扛起了深港兩地民間快遞的大旗。王衛和小夥伴們肩背大旅行包,手裡拖着行李箱,一趟趟來往于深港兩地。
在王衛冒險家精神的帶領下,到2009年,順豐成為了中國第一家擁有飛機的快遞公司。
當年順豐開始用飛機運輸快遞,一度被消費者調侃為:“你的快遞都坐着飛機來的!”/ 圖蟲創意
從飛機沖天的那一刻起,隻做小件、注重速度、服務中高端客戶就成為了順豐精神氣質的一部分。
而今的順豐,卻似乎在逐漸失去這種精神氣質,股價失速隻不過是一個表象罷了。
股價失速背後,順豐處處不順
“失速”本身是一個航空術語。簡單來說,飛機失速意味着機翼上産生的升力突然減少,從而導緻飛機的飛行高度快速降低。
這個概念借喻在順豐身上,恰如其分。
巨額的虧損、腰斬的股價、特惠的亂局,幾乎都可以是失速的體現。
王衛在解釋順豐“失速”的原因時,主要說了這五點:
第一,對各多元物流賽道的前瞻布局;
第二,增加臨時資源投入以承接增量,緻使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成本承壓;
第三,各業務線資源投放的重新整合;
第四,第一季度給予一、二線在崗人員補貼創曆史新高;
第五,電商件毛利承壓。
說得比較術語,“翻譯”過來意思就是,不該花的錢花了太多,該掙的錢還沒到賬。
單量雖然暴漲,但由于價格低,仍為虧損狀态。/ 圖蟲創意
尤其在新業務方面,根據2020年财報,同城急送、國際和供應鍊新業務均處于高速增長态勢,但該業務對順豐整體營收貢獻較小,僅占整體營收的11%左右。
對于順豐特惠存在的問題,王衛也坦承,特惠件一季度飛速增長,背後是參與價格血戰的代價。在2020年特惠件占比超過時效件後,順豐2020年單票(每張快遞單)收入為17.77元,而2019年同期為21.94元,同比下滑18.99%。
這個數據,既解釋了順豐去年單量暴漲的原因,也部分解釋了當下口碑變差、陷入虧損的現狀。
至于第四點,影響确實不小。為了服務原地過年的人們,順豐實行了春節期間不放假的政策。這導緻順豐春節加班補貼接近10個億,比預期多了三四億元。但與此同時,春節期間的訂單量并未顯著上漲,營收遠遠覆蓋不了人力成本,這也是造成巨虧的一個原因。
順豐6.5億激勵員工春節開工,王衛自掏腰包再派2500萬。/ 南方都市報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稅務電子化、政務電子化才是給順豐帶來緻命一擊的元兇。其實影響是有,但沒這麼大。
因為電子發票從2012年開始試點,到2019年底、全國統一的電子發票公共服務平台建成,這個過程是逐漸推行的,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影響也不可能單獨集中在一個季度,而是會逐步顯現。
所以說,順豐這一波失速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自身戰略的失誤。而這一系列失誤,其實早有預警。
早在2019年,就有網友在貼吧曝光:
“2017年順豐上市,最高市值曾達到3075億,順豐又如何在這短短的兩年内(指2019年)縮水到1484億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順豐的大肆擴張。”
這位網友列舉了大量案例:順豐斥資17億元收購新邦物流71%涉足大宗物流、斥資55億元收購德國郵政敦豪集團中國業務涉足供應鍊、與美國供應鍊巨頭夏晖集團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涉足冷鍊。
這名網友最後得出結論認為,這一系列動作都要投入巨額資金,時間短、沒收益,自然會拉低股票市值。
順豐上市以來的股價趨勢,去年疫情帶來一波增長,但今年把漲的已經幾乎跌完了。/同花順财經
其實這也和王衛創業之初的願景有關,王衛在創業早期就曾經提出,要打造物流領域的“百貨公司”。
但行業在變化,如今百貨公司這種業态已經落伍,王衛卻還是按照這個思路去做,結果隻會南轅北轍,連原本的優勢也可能丢掉。
逃不過的内卷,越不過的護城河
快遞行業的變化,首先是内卷化,最能體現這一趨勢的就是價格戰。
有數據顯示:快遞行業平均單價從2010年的24.57元 / 件,下降至2020年的10.55元 / 件,2021年1月進一步下降至10.21元 / 件。
價格戰,對于已經和淘寶天貓建立起聯盟的通達系而言,容易接受。因為背靠大樹,就算薄利,靠多銷也能賺回成本。
2020年雙十一物流訂單總量再創新高,快遞的壓力顯而易見。/ 央視财經微博
但對于靠速度和服務質量起家的順豐而言,價格戰不僅沒帶來利潤,反而在拖垮順豐的口碑和形象。
更糟的是,極兔的攪局,讓本就焦灼的價格戰,變得更如焦土。
來自印尼的極兔,僅僅用了一年就完成了2000萬的穩定日單量,要知道此前通達系完成這個數據用了十餘年的時間,而且極兔已于近日完成了一筆18億美元的融資,投後估值達78億美元。
雄厚的資本支持,給了極兔大肆補貼的空間。在極兔的補貼下,一單電商件的價格甚至能低到8角錢,遠低于業内普遍的1.4元成本價。
各快遞公司之間還有着激烈的競争。/ 新浪财經微博
和通達系一樣,極兔的背後也有電商巨頭——拼多多作為靠山。如果說,中國的電商版圖已經是淘寶天貓、拼多多、京東“三分天下”的話,中國快遞行業的版圖也大抵如此——阿裡通過菜鳥網絡參股通達系,京東物流與電商本就是一體,拼多多讓極兔迅速崛起。
電商和快遞的結盟,似乎構築了難以越過的護城河,留給順豐的空間着實不多。
在外界普遍的認知中,順豐應該是快遞行業的老大,然而從市場份額來看,順豐的情況并不那麼理想。
2020年,快遞市場份額中第一是中通,占20.4%,之後依次是韻達、圓通、申通和百世,順豐排在百世之後,市場份額僅為9.8%。這還是在順豐2020年市場份額提升最快的情況下,卻仍然沒幹過通達系的任何一家。
這些年,順豐表現并不理想。/ 艾媒咨詢
群雄逐鹿,逆水行舟,順豐在快遞行業能占據顯著優勢的,幾乎隻剩下航空運輸。
目前,國内航空快遞主力軍是:順豐航空、中國郵政航空、圓通航空,其自有全貨機數量分别達到64架、28架、12架。
但這個格局不會維持很久,通達系已經在這方面發力了。另外,後起之秀的極兔,開局就準備投入7架飛機用于航空運輸,大有趕超圓通之意。
時勢緊逼,留給順豐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盡管王衛已經向股東承諾,類似一季度這樣的虧損不會發生第二次。
但投資者關心的不會是一個承諾,而是口碑和業績。
接下來的路該如何走,是順豐急需思考的問題。/ Pexels
如此看來,如果不“斷腕”,可能求生之路會更加艱難。
不論如何,擺在順豐面前的,都不會是一條順路。順豐的逆旅,這才隻是個開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