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曾說:“寫人物要多行動少說話。”,老舍也曾說:“隻有描寫行動,人物才能站起來。”
動作描寫不僅僅是故事情節推動的助手,更是對人物形象、性格和心理的外在表現。
但是,很多時候,學生會忽略動作描寫,或是動作描寫不具體生動,甚至用詞不當。
如何讓孩子的動作描寫生動起來呢?
從“動作描寫的作用”和“動作描寫指導”兩方面說。
動作描寫的作用
1反映人物性格
如果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寫一個人的性格,就感覺是個“平面人”,但是加上了動作,人物就可以“活”起來,“立體”起來。
如:
1)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來,我用石闆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闆邊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我的老師》
2)“她是一個溫柔,慈愛的老師,總是親切的對待我們,從來沒有打罵過我們。我們都很喜歡她,依戀她。
以上兩段話,哪種方式更形象可感呢?明顯是第二句。
2體現人物的身份
動作與身份有何關系呢?如果仔細觀察身邊不同的人,言行舉止與其身份有一定關系。
如:
(1)他在大街上走着。
(2)身穿黑衣服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
(3)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鏡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不時地左右觀看。
(4)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鏡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賊眉鼠眼地向四周張望,目光始終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
(5)身穿黑衣服、戴着墨鏡的他慢慢地在大街上走着,賊眉鼠眼地向四周張望,目光始終瞄着行人的口袋和背包。突然一陣警笛聲使他身子驚悚一顫,立刻又恢複了常态。
以上5段描寫,從動作中,就可以推測人物的身份。
3反映人物心情
内心世界的外化,可以通過神态、語言和動作來展示。其中人物動作的刻畫,可展示豐富的内心世界。
如:
老頭子把船一撐來到他們的身邊,舉起篙來砸鬼子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蘆葦望了一眼。在那裡,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綠色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砸、敲、狠狠地”,寫出老頭子打鬼子時的痛快,解恨的心情!
蔺相如退後幾步,雙手捧着璧,靠着柱子站定。
蔺相如的鎮定自若在“捧”、“靠”、“站”中反映得淋漓盡緻。
她平時膽子最小,這會兒她皺着眉毛,咧着嘴巴,一臉要哭的樣子,右手緊緊地扣着左臂,還沒等醫生走過來,就吓得連連往後退。
他的心怦怦的跳了起來,放到門鈴上的手微微顫抖着,始終沒有摁下去。
緊張的心情用“動作”來表現,使人物形象更具體。
如何寫好動作描寫
1
把大動作分解成小動作
寫動作時,學生容易出現粗線條勾勒,動作不細緻的問題。引導孩子把動作進行分解,将大動作分解為小動作。
首先,引導孩子去認真觀察所謂的一個“動作”,又包含着多少等細微的小動作。
比如:“洗衣服”這個動作。
可分為:
拿盆(雙手捏住盆的邊緣,拎起盆子。)
接水(擰開水龍頭,将盆子擱在底下)
放衣服(把衣服泡進水裡,摁一摁、壓一壓、轉一轉、拎起來、搓一搓……)
倒洗衣液……
這樣一來,一個“洗”的動作,被分解為“拿、拎、接、摁、壓、轉、倒、搓”等無數小動作。
其次,引導孩子用連動句把一系列動作有序表達出來。
比如,寫“小紅寫毛筆字。”
小紅鋪上書畫氈,展開宣紙,手握毛筆,蘸上墨汁,開始寫毛筆字。
如果動作系列太複雜,連動句已經無法承載,那麼就需要在動詞間加入承接詞了,比如“先、再、接着、然後、最後……”,這樣一組動作就變成了一個有序而完整的動作體系了。
2
盡量避免動詞重複
語言表達切忌單調重複。在進行動作描寫時,切忌使用重複相同的動詞寫下去,這樣會給讀者朗讀疲憊感。
比如寫洗衣服,有的孩子會這樣寫:
我拿起盆,拿起髒衣服,一股腦兒放進盆裡,拿起洗衣液,倒進盆中……讀完這段話,最大的感受是語言好單調,“拿拿拿,放放放”。
可以用“換詞法”解決這一問題
經換詞後,這段話可以表達為:
我端起盆,拎起髒衣服,一股腦兒扔進盆中,拿起洗衣液,倒入盆中……”
這樣寫,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句子顯得精彩多了。
3
動作描寫表達情感和個性
和表情描寫一樣,動作描寫也能表達人物情感,更好的凸顯人物個性特征。
比如,看到這份禮物,我一蹦三尺高。
顯然,此處動作描寫能讓我們讀出小作者高興的心情溢于言表。
再如,《武松打虎》一課中對于武松的動作描寫,幹練精準,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勇敢又機智的武松形象。
《起死回生》一課中對于扁鵲給太子看病時的動作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扁鵲醫術高明。
總之,動作描寫要有序,精準,生動,具體,要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