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2 18:44:26

讀李白,不可忽略的一個關鍵詞是:狂傲。狂來源于自信,傲生發于不滿。

李白身上充溢着原始的生命力,不拘于俗世禮節,豪情萬丈,不安本分。他飛揚跋扈,既狂且野,既傲且雄,内心自由而開闊。據《鼠璞》記載:當時就唐人就認為李白腰間長有一塊碩大的傲骨,故而遇人不能屈身。這自然是傳說,但也能反映出李白自信狂放,睥睨天下的固有姿态。

這種自信一旦被打擊,才華被輕視,李白身上的傲氣就會噴薄而出,非但不會消沉,反而愈挫愈奮,就像李白詩中所寫“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飙折。”在李白20歲時,他就曾遭遇這樣一件事。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李白挑戰文壇前輩)1

△王和尚讀詩:解讀李白最狂的一首詩

一、李白遭遇冷遇,憤怒寫詩告别,少年意氣,勢不可擋

唐玄宗開元八年,20歲的李白在匡山讀書之餘,經常漫遊蜀地拜谒當地長官,表達之意。此時的李白年少輕狂,銳意進取,自信之餘也帶有幾分嚣張。當他拜谒渝州刺史李邕時,由于不拘俗禮,狂放恣肆,引起李邕的不滿。

據《舊唐書》記載:李邕少有才名,尤其精于書法,他博學正直,晚年曾擔任北海太守,故又稱“李北海”。而李邕最為人稱道的乃是他豪俠尚義,最愛結交名士,獎掖後進,很多青年學子都願意拜其門下,希圖仕進,因此,李邕在當時有“信陵君”之稱。

李邕在唐玄宗開元七年至九年,曾在渝州擔任渝州刺史。李白在蜀地聽說了李邕的文名後,就攜詩文前去拜谒。初出茅廬的李白深知“說大人則藐之 勿視其巍巍然”,故而在席間高談闊論,大談王霸之術,并且李白自視甚高,不拘禮法,面對年長自己一倍多的“文壇宗主”似乎毫無恭敬之心,引起李邕的不悅。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李白挑戰文壇前輩)2

△王和尚讀詩:唐朝書法家李邕

遭受冷遇後,李白對李邕頗為失望,就寫了一首詩,托李邕下屬宇文少府上呈李邕,然後他拂袖而去。這首詩就是著名的《上李邕》。

二、大鵬是李白一生的圖騰,扶搖直上,傲視天下

先來看這首詩。這首詩雖然之後短短四句,卻寫得氣勢磅礴,充滿自信,詩中又帶有強烈的諷刺,表現出他慣有的英銳之氣。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李白起句就以“大鵬”興起,說自己就像一隻大鵬鳥,一旦機會來臨,就要扶搖直上,展現自己高絕的才能和遠大的理想。起句就充滿自信和誇張,對自己的才能充滿堅定的自信。《詩法》中說:詩的起句要“突兀高遠,如狂風卷浪,勢欲滔天”,這首詩即是如此,起句健拔淩厲,氣勢驚人。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李白挑戰文壇前輩)3

△王和尚讀詩:李白一生以大鵬自比

​ 要知道,李白一生都以“大鵬”自比。在開元十三年,李白與著名道士司馬承祯相遇,他寫了《大鵬遇希有鳥賦》自勉。後來他又将舊作修改充實,寫成了《大鵬賦》,其中說大鵬鳥起飛時“五嶽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而它升到高空則是“映背河漢,上摩蒼蒼,下覆漫漫”。其意和“扶搖直上九萬裡”頗為類似。即便到李白晚年,他在《臨路歌》中也熱情贊歎“大鵬飛兮振八裔”。

可見,這句詩雖然從莊子《逍遙遊》中脫化而來,卻能代表李白一生的理想,那就是“扶搖直上”,縱橫天下,無拘無束,自在遨遊。但是此時的李白卻沒有乘風高飛的機會,故而說“一日”,即終有一天之意,雖然表達有自己的自信,其實也有渴望李邕提拔之意。就像他在《與韓荊州書》所寫“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但是李邕的冷遇,讓李白宏圖不得施展,他屈居于其下屬司馬少府的幕府之中,做一些瑣碎的文書工作。但是即便如此,李白并未喪失自信。故而他在第二句說到“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雖然沒有大風推舉,大鵬鳥落在地上,它數千裡的翅膀仍能夠颠覆滄溟之水。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李白挑戰文壇前輩)4

△王和尚讀詩:李白胸懷大志,等待時機

這一句承接上句“大鵬”而來,前句“風歇下來”雖然語調低沉,卻是為後文“簸卻滄溟水”蓄勢,使得全詩更加昂揚自信。并且“假令,猶能”兩個虛詞,以退為進,更顯示出自己不同尋常的才能,和對自己即便遭遇冷遇仍然自信的心态。

這首詩的前兩句,以大鵬鳥自比,分兩個角度來表達自己超拔的自信:如果有大風推舉,就能縱橫萬裡;即便沒有人提攜,他也能縱橫天下,毫不氣餒。這樣句詩除了有自信,其實也暗含對李邕的諷刺,即你提拔我,我能飛得更高,即便你不提拔我,我終究也能睥睨天下。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李白挑戰文壇前輩)5

△ 王和尚讀詩:李白一生自信,絕不屈服

三、李白特立獨行,與衆不同,卻處處受人譏嘲

李白一生特立獨行,潇灑出塵,但是他的自信在别人眼中卻是标新立異,浮誇不實。對此李白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在詩的第三句,詩意由以“大鵬”起興,轉入寫自己。他說“世人見我恒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其中“殊調”和“大言”可謂是李白一生的寫照。所謂“殊調”,即格調意趣與衆不同,李白确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人。在《新唐書》中記載:李白喜談縱橫之術,自稱才能堪為帝師,并且他好擊劍,有豪俠之風。與其他循規蹈矩的文人相比,李白自然如鶴立雞群,與衆不同。李白不安于平凡庸俗的生活,也讨厭俗世的禮法和約束,他不甘個性被壓抑,豪情被限制。這一個“恒”字,可見年輕的李白是如何特地獨行,與衆不同了。

在《舊唐書》中記載:李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因此,李白常放豪言,表達自己高遠的理想。在《侯鲭錄》中就記載一個故事:李白在開元中期曾拜谒當朝宰相,在名刺上寫道“海上釣鳌客李白來拜”,宰相一見很驚奇,就問他:先生臨滄海釣巨鳌,以什麼做?李白傲然答道:以彩虹為絲,以明月為鈎,以天下無義丈夫為魚餌!宰相一聽,悚然。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李白挑戰文壇前輩)6

△王和尚讀詩:李白與衆不同被人嘲笑

但是,李白狂放的言辭,自命不凡的性格,更多時候卻被人冷笑。在拜訪李邕時,李白誇誇其談,非但沒有獲得李邕的重視,反而引起了李邕的不滿。要知道,李邕愛好結交名士,不論是為了獎掖後進,還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看到如此狂妄的年輕人,總會感覺其人名不副實,自大浮誇吧。

當然,這句詩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李白欽慕李邕的聲名,以為他是一個胸懷廣闊的文壇宗主,故而以此句詩來表達自己的苦惱,希望李邕别像“世人”那樣狹隘和涼薄。李白經常因特立獨行,狂放不羁被人譏嘲,他渴望李邕能别具慧眼,發現李白狂妄背後的才能。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李白挑戰文壇前輩)7

△王和尚讀詩:李白展翅欲飛,卻被嘲笑

​四、李白自比孔子,鄙視儒生,尖刻諷刺李邕

但是李邕既沒有同情李白的苦惱,也沒有激賞李白的自信,而是恭敬而送之,冷眼而觀之。這讓李白心生不滿,而萌生了退意。在詩的結尾,李白斬釘截鐵地說出最犀利的尖刻之語“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表達出對李邕的不滿和諷刺,也将詩的情緒推向頂點。

在《論語》中,孔子曾說“後生可畏”,表達對年輕人的鼓勵。儒家思想的開創者孔子尚能虛懷若谷,激勵年輕人,保養他們的銳氣,李邕也是一代文宗,為何卻看不起年輕人呢?以孔子來作類比,可見李白對李邕所為多麼不屑。

而詩中的“猶能”最值得體會,孔子尚且如此,何況你一個小小李邕?而“未可”二字也很有力度,帶有斬釘截鐵的感覺,與“猶能”對看,更見其力度。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李白挑戰文壇前輩)8

△王和尚讀詩:李白贊揚孔子鼓勵後輩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評論者都認為李白身兼儒道俠三種思想。李白也渴望建功立業,追求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似乎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上的體現。但是,李白卻不是匍匐在孔子腳下的儒家信徒,他也不屑于儒家所重視的道德和修養。因此,李白在詩中經常自比孔子,認為孔子的學識、眼光和胸懷和自己頗為類似,對其信徒卻極盡嘲笑之能事。

比如,李白嘲笑日日精研學問的儒生是“白發死章句”,而他們雖然學問精深,胸中卻毫無韬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儒生們“琢之詩禮間”,但是對世間大道卻茫然不知,“冥目焉能攀”上文化的頂點?因此他告誡自己“莫謾白首為儒生”。

對儒生的不屑,對世俗的鄙棄,或許也是李白被“世人冷笑”的原因,也是李邕慢待他的原因。但是李白卻毫不在乎,以對方最崇敬的“宣父(即孔子)”作為利劍,刺入了對方狹隘虛僞的内心。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李白挑戰文壇前輩)9

△王和尚讀詩:李白看不起儒生惺惺作态

五、總結:誤會了前輩,李白窮困時,仍然有李邕出錢搭救

這就是少年李白的狂傲與自信,也是他一生不事權貴的起點,這首詩也是他充滿英銳之氣的代表作之一。

元代文學評論家蕭士在評注此詩時,認為這首詩似非李白所作。他的理由是:李白在寫幹谒詩文時,雖自信如恒,卻很少有此諷刺狂妄之語。但是,如果看作這是李白與李邕訣别的詩作,就可以理解了。而玩詩中語氣,又與李白的性格與文風頗為相合,說是李白所作,應無異議。

需要補充的是,李邕在初見李白時候雖然頗有輕蔑之意,待之不周,但是李邕對李白此詩似乎并未介懷,仍然對李白的詩名頗為看重。在《李太白年譜》中曾記載:開元十四年,26歲的李白漫遊江南,從揚州出發沿運河向陳州出發時,錢财告罄,以至于要賣掉家傳寶劍時,幸好有李邕差人送銀三千,才解了燃眉之急。

李白流傳最廣的二十句唐詩句(李白挑戰文壇前輩)10

△王和尚讀詩:李白李邕的交遊讓人感慨

或許,李白此詩隻是表達一時之氣憤,也是為了宣示自己的才能和自信,而對李邕來說,如此年輕人雖尚須磨煉,倒也是可造之才吧。因此,李白仍然是那個自信狂放的豪士,而李邕也依舊是那個正直惜才,虛懷接納的文壇前輩。

聲明:本文系由滄浪讀詩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轉載請告知,不告而轉,維權到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