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時,有一位舉世聞名的賢人,古稀之年還被當做奴隸為楚成王養牛。因為,在凡夫俗子眼中,他隻是個下賤的奴隸,能力不過是擅長養牛罷。
隻有志于天下的雄主和胸懷安邦定國的賢士,才知道這位賢人是不可多得的大賢。
當雄心壯志的秦穆公聽說:這樣一位賢人在楚國養牛時,想用重金贖回秦國。但謀士言道:如果用重金求之,會令楚國生疑。不如用奴隸的市價五張黑公羊皮買之,楚成王必不懷疑。
果不其然,秦穆公用五張黑公養皮換來了大賢,并與之共論天下大事,遂被秦穆公拜為秦國上大夫(丞相),也就是舉于市的五羖大夫百裡奚。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百裡奚南陽人(古虞國)少有大志,飽讀聖賢之道。雖家境貧寒,卻不忘青雲之志。其妻杜氏賢惠,知百裡奚非久居人下,但在虞國等級森嚴,平民難以入仕為官,故下決心鼓勵百裡奚出遊列國以實現人生夢想。
百裡奚出遊那天,杜氏殺掉家中最值錢的母雞,為百裡奚餞行。
能有如此賢惠又見識的妻子,是百裡奚的幸運!大丈夫志在四方,豈能貪戀柔情似水、故鄉的安逸呢?這是杜氏用行動告訴百裡奚的道理。
百裡奚從南陽一路出發,途徑宋國、齊國等地,因無人舉薦和賞識,未能入仕,落得個沿路乞讨的乞丐,但貧賤不能移。
後在齊國桎地遇見一生知己蹇叔,縱論天下之事,互為欽服。蹇叔知百裡奚乃賢達之士,故薦百裡奚為虞國大夫。
虞國國君是貪财之輩,因貪戀晉國國寶“屈産之乘”(寶馬)和“垂棘之璧”(與和氏璧齊名),不聽百裡奚勸谏之言,答應晉國借道虞國去攻打鄰國虢,緻使虞國中了晉國“假虞伐虢”之計,晉國不僅滅了虢國,順帶回頭滅了虞國。
虞國被滅,大夫百裡奚一同被俘。因不願在晉國為官,所以作為秦晉之好穆姬(秦穆公之妃)的陪嫁物品(奴隸身份)買給秦國。
此時的百裡奚不堪其辱,半道逃到南方的楚國。而楚國國君楚成王卻知聽說百裡奚善于養牛,再一次被當做奴隸般使喚。
命運的作弄,并未讓百裡奚心灰意冷。他等待着賢明之君的出現,而這位賢明之君就是胸懷大志的秦穆公。
秦穆公知百裡奚乃大賢大才,聽聞在楚國,欲用重金求之。因怕這樣做,使楚成王認為百裡奚是千載難遇的奇才,故以奴隸的市價五張黑公羊皮将百裡奚贖回秦國。
秦穆公與百裡奚交談過後,深知有定乾坤之才,遂拜為上大夫,實際上是将軍國大權交于百裡奚,此時的百裡奚已是古稀之年。
百裡奚用自己的意志戰勝了貧賤,終為一代賢相,诠釋了“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真正涵義。
一代賢相彪炳千秋百裡奚之所以稱之為大賢,其在于對于秦國乃至後世的影響。
一是百裡奚為秦國引入周王室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對内勤修政務,實行增修國政,重施于民的政策,使秦國變得強大起來。史稱:“謀無不當,舉必有功。(政治層面)
二是放棄東進策略,制定向西發展戰略。百裡奚審時度勢,與晉國修好。避實擊虛,采取西進策略,不僅避開了與強國晉國沖突,又使得秦國得以威服狄戎,拓寬了國土。從此西戎各國正式納入中華版圖。(軍事、外交)
秦國辟地千裡,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甯夏鹽池),東到黃河,巴國也來朝拜,史稱“秦穆公稱霸西戎”。
三是教化于民,啟迪民智,開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先河。(文化、教育)
如使國之強,必欲使民之強。百裡奚不僅向秦民送去了先進的耕地技術,更帶去了先進文化來啟迪民智,使秦國平民整體意識和精神面貌得以提升。
百裡奚其個人品質高尚,堪稱完美。曾舉薦讓賢于知己好友蹇叔,又曾不忘糟糠之妻相認于相堂。
百裡奚為相後。常行走于田間地頭,體察民情,制定了有利于平民的政策,深受國民愛戴,其死後更是老幼為之悲恸。他所倡導的愛民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
《史記》記載百裡奚死後“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 杵”。
百裡奚相秦七年,使秦國邊陲小國一躍成為與晉楚抗衡的大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百裡奚最大的功勞莫過于:奠定了秦滅六國統一華夏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曆史功績)
孟子曾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一代賢相舉于市,百裡奚當為此言!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聯系我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