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場所在地表之下 禮器舞蹈一個不少
夏代早期,人們是這樣祭祀的
河南瓦店遺址發現夏代早期大型祭祀遺迹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的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瓦店祭祀遺存的使用年代為距今4000年左右,已進入夏代的紀年範圍,為夏代早期的祭祀遺存。該成果揭露了大型祭祀遺迹的全貌,讓夏代早期的祭祀情景“重見天日”。
“在河南禹州瓦店遺址的西北部偏南處發現龍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夯土建築,平面呈‘回’字形,面積800多平方米,在夯土建築上發現用于奠基和祭祀的人牲數十具、動物犧牲數具以及其他大量的與祭祀活動相關的遺迹和遺物。該祭祀建築使用時間長達百年。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的夏代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瓦店祭祀遺存的使用年代為距今4000年左右,已進入夏代的紀年範圍,為夏代早期的祭祀遺存。”在日前召開的“2022夏文化論壇”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方燕明介紹了河南禹州瓦店遺址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揭露出大型祭祀遺迹的全貌,讓夏代早期的祭祀情景“重見天日”。
凹于地表下的祭祀場所
瓦店遺址所在地河南禹州,古代曆來被稱為“夏地”,文獻中關于夏禹、啟的記載大多與這裡有關。瓦店遺址面積達100餘萬平方米,是龍山時代嵩山東南地區的中心聚落。
據《禮記·祭法》記載,“壇”和“墠”是古代各級貴族用來祭祀祖先的場所。二者形制不同,“封土曰壇,除地曰墠”,“壇”指的是用土堆積起來的祭祀場所,如大家熟知的天壇;而“墠”凹于地表之下。
“瓦店WD2F1建築是墠,是祭祀地祇的設施。中國人素來有天圓地方的觀念,傳統上天壇為圓形、地壇為方形,WD2F1建築為長方形。”方燕明介紹說,《論語·八佾》中有“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戰栗。”的記載,可見松柏與夏商社稷有關。在瓦店WD2F1建築上,考古人員發掘到的松柏有可能就是夏朝的“社樹”。WD2F1建築有可能為“社”類祭祀場所。
在該祭祀建築上,與祭祀活動相關的人牲和犧牲,與燎祭有關的紅燒土面、表面堆積、紅燒土坑,與瘗埋有關的五谷坑、重要遺物坑,與宴飨活動和祭祀季節相關的螺蚌坑,與祭祀建築有關的柱洞等的發現,一一證實了專家的推測:這裡就是當年夏朝人祭祀的場所——“墠”。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人對于祭祀的重視可見一斑。不僅祭祀的神靈衆多,祭祀的方式、禮節也極其繁雜。
而由文獻記載和學界研究可推知,當年在瓦店祭祀遺迹中“被祭祀”的對象,可能包括土地神、社稷神、五祀神等,以及百物之神等自然神,還有“人鬼”,即包括先祖、先師、功臣等的亡靈。
有如此多的神明需要祭祀,這座墠的使用頻率可想而知是很高的。方燕明介紹說,瓦店遺址祭祀場所發掘出的多條圍溝似乎表明,由于當時的人們長時間、多次使用此處進行祭祀活動,才需要多次維護,多條圍溝可能就是多次修繕使用的遺存。
種類豐富的祭祀物品
說起上古時期的祭祀場景,人們總容易聯想起“跳大神”。事實上,舞蹈在古代社會的祭祀活動中确實常常發揮着重要作用。祭社所使用的樂舞、服飾與禮器都有講究。根據文獻記載,祭祀所使用的盛供品的禮器有大罍、俎豆等,儀仗性質的禮器有大钺、 小钺和輕呂等。
瓦店遺址就出土了一些與祭祀相關的禮器。如WD2H121灰坑中出土了9件陶鼎,5件陶甕,依個體大小排列有序,專家推測或為“列鼎”“列甕”。同時還出土有陶酒器如盉、鬶、列觚、杯、豆、盤、壺等,“這些成套陶器、酒器、盛器或許具有禮器功能。”方燕明說。
瓦店遺址出土了大量軟體動物貝殼标本,主要是中國圓田螺、梨形環棱螺以及少量蚌類。考古人員對中國圓田螺和梨形環棱螺的測量數據作了統計分析,藏在小小螺殼内的玄機,為分析當時人們的祭祀細節提供了更多密碼。考古人員通過測量螺殼的高度和重量等參數,在進行統計和分析後,綜合判斷出瓦店遺址出土的螺類采集于秋季的可能性最大。
而通過重量分析還原這些軟體動物可以提供的肉食量和蛋白質含量,還可以獲取食用軟體動物的相關曆史背景。“通過遺迹空間分布關系、形制結構、包含物特征等初步推測,瓦店遺址出土的軟體動物貝殼多為宴飨後的殘餘,這些宴飨行為可能與祭祀活動有關。”方燕明說。這說明,4000年前這裡的人們就已經吃上了河鮮美味。
更加有趣的是,考古人員對瓦店遺址不同單位貝類出土數量對比分析發現,随着時間的推移,參與宴飨活動的人數越來越多,表明參與祭祀活動的人數和規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
4000年時光漫漫。隔着這些沾滿塵土、毫無光澤的骨頭、陶器與螺殼,今天的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時代人們的部分生活。仿佛曆史的塵煙散開,千年之前的人們都生動鮮活了起來。這便是考古的魅力與溫度。(實習記者 孫 越)
來源: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