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8 21:14:45

即使你真的“五音不全”,也不必太灰心,“五音不全”又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的。先天性即所說的音樂性失語症,或稱失歌症,英文學名是Amusia。後天性的“五音不全”,通常是因為幼年缺乏音樂訓練,或歌唱發聲習慣導緻的音準不好。後天性的“五音不全”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彌補的!也還是有救的!

接下來我們詳細地看一下:到底什麼是“五音不全”?如何挽救後天性的“五音不全”?

首先,我們先要知道到底什麼是“音”,以及“五音”到底是哪五個音。

音,或音高,英文pitch,基于頻率的對數函數。

為什麼是對數函數呢?因為人耳聽辨音高是基于頻率的比而不是頻率的差。比如頻率比2:1的兩個音,音高就差了一個八度。現在最通用的音階是基于十二平均律的,把一個八度内的音等比分為12份,也就是做十二次方根運算。

音樂家們約定440Hz為國際标準音(A4)。所以我們可以得到頻率和音高的換算公式:

n = 12 x log2(f/440)

其中,n表示在标準音上方(或負數便表示下方)幾個半音。

有些同學說一看到對數就好慌,想起了被數學老師支配的恐懼。那我們換成次方吧,這個公式也可以表達為:

f = (2^(1/12))^n × 440

比如我們算一下中央C的頻率:中央C是C4,在标準音A4下方9個半音處,所以n=9,2的十二次方根約為1.059463094359,所以就是(1.059463094359)^(-9)再乘440Hz,最後結果約為261.6Hz。

當然,音樂家們早就幫你都算好了,請看下方的音高頻率對照表: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唱歌五音不全指的是什麼)1

簡單來說,音高是由震動頻率來決定的。人耳一般可聽到的頻率為20Hz至20000Hz,對低于5000Hz的具有音高辨别能力。

再來讨論一下“五音”。不管是自然大調還是小調,都是七個音,那“五音”是從何而來呢?這是因為,在中國古樂裡,是使用五聲音階和五音唱名的,唐代稱“合、四、乙、尺、工”,再以前被叫做“宮、商、角、徵、羽”,分别對應西樂的1(dol),2(re),3(mi),5(sol),6(la)。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唱歌五音不全指的是什麼)2

最早的“宮、商、角、徵、羽”,春秋時期已有記載,《管子·地員》第五十八:

“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複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在這段文字中,除記載了資曆深厚的“三分損益法”如何制律得音,還提到了飼養的禽畜與五音的關系。更有意思的是,音樂治療的概念在《皇帝内經》便已出現,言“五音療疾”。亦有說法将五音與五行說相關聯,将其賦予五行的屬性。在這些說法中,我們可以感受的古人樸素的哲學思想色彩。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唱歌五音不全指的是什麼)3

為什麼有的人會先天性五音不全?

1980年,Kalmus 和Fry指出,在普遍人群中,有約4%的人是“樂盲”,唱歌唱不在調上,對于歌曲中明顯的跑調也不能識别。這種障礙被命名為“先天性音樂性失語症”(Congenital Amusia),後來簡稱為“音樂性失語症”或“失歌症”或“失音症”(Amusia),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先天性的“五音不全”。患有“失歌症”的人,對音樂感知和表達能力受損。

醫學上,測試這種障礙一般使用蒙特利爾失樂症診斷測驗(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 MBEA)。其分為6個分測驗,分别涉及旋律輪廓、音程、音階、節奏、節拍、記憶。[1] 具體内容有“識别出音高是否發生了變化”,“識别輪廓變化與否”等。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唱歌五音不全指的是什麼)4

2000年,Johnsrude等人基于“先前對于病變和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在音高處理的某些方面,右側聽覺皮層區域比左側聽覺皮層區域更大”這一點,測試了14例神經學正常的受試者和31例從右或左颞葉進行手術切除以緩解頑固性癫痫的患者。他們采用了兩項任務,一是辨别成對單音是否相同,二是辨别成對變化音高的方向(是上升還是下降)。他們得出結論:在音高辨别任務中的平均阈值,在患者組和對照組之間沒有差異。在判斷音高變化方向時,颞葉切除侵犯了右半球赫氏回旋的患者表現出明顯升高的阈值。[2]

也就是說,因其他疾病而切除了「右半球赫氏回旋」的測試者,在判斷音高變化方向時,就達不到對照組(正常人)的水平了。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唱歌五音不全指的是什麼)5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唱歌五音不全指的是什麼)6

我們可以看到,在對于失歌症進行腦神經科學研究之前,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大量關于音高認知的相關腦神經科學的研究。而大腦這樣物品,可謂“方寸天地有乾坤”,或許可稱得上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東西,至今我們對其的了解都隻是冰山一角,而對它的好奇和研究,從古至今從未停止。

目前,對于大腦的神經科學研究,主要有斷層顯像,腦電技術和磁共振成像等技術。以下我簡單列舉幾個對于失歌症的相關研究。

先前的行為學研究證據顯示,失歌症是大腦皮層對音高加工處理存在障礙,卻缺乏神經結構方面的認識。2006年,Hyde等人初次進行了對失歌症的結構性神經基礎研究[3],他們使用基于體素的形态測量,通過分析兩個獨立的受試者樣本的T1加權磁共振圖像,來檢測與對照組的大腦的解剖學差異,發現白質在右側額下回減少的解剖學現象。[4]Peretz等人使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來觀測失歌症患者與控制組的區别。他們發現失歌症組的N1波正常。失歌症組的N2-P3複合波表現異常,在較大音程距離時,其P3波幅為對照組的兩倍,而對于25音分和50音分的小幅音高距離,表現卻明顯微弱。[1][3][5]

研究均顯示,失歌症者的右腦聽覺皮層與額下皮層之間的結構及功能性連接存在異常被認為是與正常個體關鍵區别。導緻這一結果可能是由于基因與環境的共同作用;失歌症屬于遺傳性功能障礙。但這一能力缺陷并無證實有其他方面的危害性,也不會影響正常生活。

後天性的五音不全怎麼挽救?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唱歌五音不全指的是什麼)7

據我了解和觀察,我身邊唱歌跑調的朋友全都不是先天“五音不全”,而是缺乏了後天的訓練。音準好的人,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有音樂天賦,而是在幼年進行了更多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音樂接收與訓練。

音樂素養的訓練,越早越好,就像語言的學習。比如一個英國人從小說英語長大,後來學習漢語到無論再專業,他的母語也是英語;想要通過後天學習把漢語訓練至母語水平,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也未必可以達到本就說漢語長大的中國人的水平。音樂也是如此,不僅與大腦的發育有關;如果是學習樂器,還會因為樂器的訓練涉及大量的重複練習和肌肉記憶的形成。所以我們才常說“音樂要從娃娃抓起”。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唱歌五音不全指的是什麼)8

那錯過了幼年學習音樂的黃金期,就永遠失去了機會嗎?當然也不是。隻要能夠堅持長期專業和科學的練習,也可以再把音樂學起來。

上文提到,幼年的音樂訓練很可能是無意識的。有的人好像小時候也沒有學過音樂,去KTV一亮嗓卻一鳴驚人。我們通常說這樣的人“有天賦”,而這個“天賦”其實是在幼年過程中培養的,而非天生的。關鍵在于聽音樂的習慣——耳朵與大腦有沒有去注意音準和節奏的細微變化。他們很可能是幼年無意識地培養出了這樣的習慣。

後天的音樂訓練,像視唱練耳,也是在提高和補充這個能力,讓耳朵對于音樂更為敏感、專注,讓大腦對于音樂的識别和記憶更清晰、高效。

這裡推薦兩種簡單的訓練方法吧。

1. 單音模唱:這是視唱練耳的最基本練習,即鍵盤彈一個音,然後跟唱。往往“五音不全”的人對于半音内的偏差并不敏感,所以練好它不簡單,也相當重要。

(如果你沒有鍵盤的話,手機下載一個“庫樂隊”或“出色鋼琴”之類的app即可。)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唱歌五音不全指的是什麼)9

2. 唱歌譜:隻要平時唱歌的時候,把唱詞改成唱譜。比起那些枯燥的訓練,這個可能更有趣一些。(當然你得确認你拿到的譜是對的,網上找的譜很多都有錯誤。)

一定要注意,訓練視唱練耳,是要讓耳朵更靈敏,能聽出差别,必須在唱的過程中和前後都注意聽和辨别。比如唱歌譜的訓練,要去仔細聽自己與原唱的區别,如果隻是唱卻不糾正音準,反而會加固錯誤習慣。較好是有音準好的朋友或者有老師幫忙聽,不然自己聽不出來隻會原地踏步甚至越練越糟。現代科技為我們提供了一些輔助工具,像“歌唱音調儀”,“Pitch”等app,都可以實時監測音準。但是像這樣的工具也存在弊端:如果自己聽不出來,隻靠看app的顯示,并沒有真的練到耳朵而是依賴了眼睛,一定要注意,我們的目的是要使耳朵更具備辨别力。

另外,視唱練耳不可以急于求成,一次性練太多,更容易導緻混淆音響效果,尤其是學習音程的時候。它需要長期的堅持和積累。

以上隻是個人經驗之談,建議有意提高自己聽力和音準的同學,還是學習專業和詳細的視唱練耳課程。

為何唱歌五音不全(唱歌五音不全指的是什麼)10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