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創業趨勢?智能硬件領域,随着谷歌、BAT、小米、樂視、Facebook、等大公司的布局和進入,小公司将變得越來越沒有機會智能硬件創業本身,在産品設計、生産、銷售等階段也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困難和坎坷此外,在技術平台、孵化平台、供應鍊、渠道銷售等整個智能硬件産業鍊也會面臨極大的挑戰可以說是“步步驚心、一步一坑”,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智能硬件創業趨勢?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智能硬件領域,随着谷歌、BAT、小米、樂視、Facebook、等大公司的布局和進入,小公司将變得越來越沒有機會。智能硬件創業本身,在産品設計、生産、銷售等階段也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困難和坎坷。此外,在技術平台、孵化平台、供應鍊、渠道銷售等整個智能硬件産業鍊也會面臨極大的挑戰。可以說是“步步驚心、一步一坑”。
曾有人預言, 80%的智能硬件團隊會死掉。不能自我造血、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靠燒錢活着,To VC模式是大部分項目的死穴。
硬件創業難度非常高,失敗概率也極高,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一.産品叠代慢
如果做互聯網産品,無論是網站還是App,工程師可以快速進行産品叠代;做硬件産品則更為謹慎和緩慢,尤其是供應鍊的選擇就折騰N個月,而且人員配置與做互聯網産品截然不同。
二.制造業門檻高
“規模效應”還未産生,制造成本居高不下。
生産制造的供量節奏、産能規劃、資源投入等都是一個和前後端環節深度耦合的系統工程。傳統硬件廠商或大公司在制造行業擁有較大優勢,而且是不能被壓縮時間成本的優勢。換言之,即便創業者獲得融資或招攬頂尖人才,也不能縮短與領先者在發展時機上的差距,根本原因在于制造業門檻高,需要經曆長期摸索和積累才能形成優勢。
創業團隊并不像大型公司那樣,具有大批量和穩定的優勢,難以找到合适的工廠。即使找到了,問題仍然接憧而來:工廠的拖延生産難以避免,更嚴重的是在價格和質量的把控上,初創公司也都處于劣勢。價錢談不下來,産品又不能将就,成本隻能一升再升。
三.零售渠道強勢
當創業者沒有打響品牌知名度,不僅受到上遊供應鍊和代工廠的壓制,而且面臨來自下遊零售渠道的重壓,後者表現更為強勢,比如産品走代理渠道,必須給代理商40—50%的利潤空間,否則他們的合作意願大幅降低,這也是硬件創業者須邁過的一道坎。
四.細分領域高度碎片化
市面上高頻、常見的智能硬件種類不過區區10多種,其他細分領域的智能硬件通常表現為高度碎片化,即多品牌搶占同一塊蛋糕,其中不乏為了做而做的雞肋産品。
硬件創業者必須認清行業現狀和内因,涉足之前審視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做出差異化産品,為行業注入新活力或改變行業現狀。
硬件創業哀鴻遍野
如何從死亡谷中存活?
1
2.5的MSRP/BOM
産品開發設計師常常挂在嘴邊的一個數字,便是2.5的MSRP/BOM(建議零售價格/生産物料費用)值。意思是說,如果零部件等生産原料的價格是10美元,那麼隻有當産品的定價在每個25美元甚至更高時,公司才有機會長期發展下去。最理想的情況下,每賣出一個産品的錢,就足以支持你再去生産兩個。2.5以上的MSRP/BOM值使指數性爆發增長成為可能,并能讓你獲得足夠多的現金去擴大生産。
2
預付50%
在與代工廠第一次合作時,常見的做法是預付50%,生産完成後再付50%。然而,随着訂單數的增長,許多代工廠會在這方面變得更為靈活,願意就預付款的比例做出讓步(比如預付30%後付70%等)。你應該盡早與代工廠進行這番談話,這會讓你手頭的資金周轉更為充裕,不用在每次需要再生産10000個産品時,都花上6個月的時間,挨家挨戶地拜訪投資人。
3
産品為王
在智能硬件創業過程中,這比擁有一支全棧開發團隊更為重要。正如開發産品一樣,緻勝的市場營銷和銷售渠道策略也是需要不停叠代才能得以建立的。
4
充足的種子輪融資
充足的種子輪融資可以幫助你支撐到獲取第一筆大額訂單的時候。而在尋求A輪融資時,将大額的訂單、良好的業務數據、同頂級零售商合作建立的全國性銷售渠道結合在一起,你就能講出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有些公司可以光靠講故事就讓投資者們争先恐後地送上錢,但對于絕大多數公司來說,銷售收入幾乎就是他們全部的資金來源。智能硬件創業之路“道阻且長”,創業者們仰望星空時,也要時刻留心腳下的“坑”,踏實做好有價值、有需求的産品,在能力範圍内把産品做到極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