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印象
作者 劉正軍
童謠是朦胧的詩,淡雅的畫,經典的歌,蔚藍的夢……如今,我從遙遠的記憶裡,輕輕地撿起童謠的碎片,把它做成精美的書簽,讓它在文字的海洋裡徜徉、沐浴,散發芬芳,傳承文化,以至永遠……
——題記
聽奶奶說,1947年農曆八月十三那天,我家後院棗樹上的兩隻喜鵲,唧唧喳喳地叫了一天。她以為有客人要來,就特别留意,誰知直到日落西山,卻連客人的影子也沒見到。可是到了傍晚,卻在我家西廈房裡間,伴随着一聲清脆的嬰啼,一個男孩呱呱墜地了——他就是我。因在此前一年,我媽媽曾生過一個男孩,但全家人還沒來得及高興,就夭折了,所以我的出生,立即給這個仍沉浸在郁悶氣氛中的窮苦人家,重新點燃了希望之火,帶來了滿屋子歡笑!——要知道,這,可是我家大悲之後的大喜啊!因此,我從出生的那天起,就特别受到全家人的呵護和溺愛。
奶奶說,那年我家種着12畝地,養着半頭小牛 (和東趙鄉孔村張家組她弟弟張振歧合買的),住着 6 間對檐廈房;家中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小姑五口人。爸爸在小學教書,爺爺、奶奶及媽媽在家種地、紡織。全家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土改那年,我家劃為貧農成分。
一
我的童年是在童謠中度過的。
聽奶奶說,當我還在襁褓中時,就顯示出特别倔犟的個性:白天狠睡,夜晚狠哭,仿佛故意颠倒時辰和家人作對,鬧得他們夜夜不甯。每在這時,媽媽就抱起我,一邊有節奏地搖動,一邊念起了童謠:
嗷—嗷—,我娃睡。貓推碨(即磨面的磨子),狗點燈,老鼠哭得害眼疼!
這時,我會一動也不動地望着媽媽的臉,似乎是得到了某種滿足,然後就不哭了。
有時候,媽媽會變換花樣,給我念起另一首童謠:
嗷—嗷—,我娃睡。沒啥蓋,蓋席片。沒啥枕,枕棒槌。棒槌滾得咕噜噜,我娃睡得呼噜噜!
時間長了,我竟慢慢地上了瘾——一旦媽媽停止搖動和念叨,我就會立即大哭起來。有時候,甚至會在哭鬧過程中,張開小口打個呵欠,然後繼續哭鬧。媽媽拗不過我,隻好搜腸刮肚,給我念起另一些童謠:
紅豆豆,綠(音liu)米米,蹲在門口看女婿。東來的,西去(音qi)的,沒有一個中意的,把娃看得搓氣(生氣)的!
我娃乖,吃奶奶,你大(爸)上會(趕集)沒回來,提個籠籠拾白菜。他把籠籠撂—啦,我娃看見笑—啦!
媽媽常常都是這樣,邊念叨邊不停地搖動,直到熬至天亮。但她總不能老是這樣熬夜呀!于是我爺爺便根據别人的建議,托人寫了張大紅紙條,貼在我家門外。上面寫的是:
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
據奶奶說,過後不久我竟然真的被矯正了過來,夜間再不哭鬧了。至于是否是那個大紅紙條起的作用,誰也不知道。
二
奶奶還說,在我稍大些的時候,他們常常會圍住我,邊念童謠邊和我逗樂。他們最常念的兩句童謠是:
可哭哩,可笑哩,兩隻眼,擠尿哩!
鼻(涕)吊哈,腳翹哈,一理不嫌,人笑話!
念這兩句童謠時,他們總是在念每句前三小節時,擡着頭眼睛朝上看着,念最後一小節時,就突然加重語氣,低頭把目光停落在我的臉上。這時,我的注意力被突然而至的目光所吸引,會立即發出咯咯咯的大笑。看到我這種樣子,他們非常開心,于是輪番逗我,誘導我不停地發出笑聲,有時還會互相攀比,看誰把我逗得笑聲最響、時間最長。
奶奶張蝶葉遺像(1900.11——1980.05)
待我會坐的時候,他們常常會雙手挽着我的雙手,一邊左右搖擺,一邊随着搖擺的節奏,念起童謠:
籮籮面面,狗娃蛋蛋。織織布布,紡紡線線。
出去轉轉,買個罐罐。把娃見見,吃頓飯飯!
一鬥麸子三遍遍,一個娃子兩院院!
這時,我會随着大人的節奏,和他們一起擺着雙手,同時咧開小嘴,牙牙學語。
奶奶還告訴我,月夜,媽媽常抱着我在院裡轉悠。面對天空皎潔的月亮,媽媽一邊指着讓我看,一邊念起了童謠:
月亮爺,明晃晃,我在河裡洗衣裳。洗得白白的,錘得硬硬的,打發哥哥出門去(音 qi)。哥哥騎的花花馬,嫂嫂坐的花花轎。出了城門放一炮,你看熱鬧不熱鬧!
這時,我會乖巧地偎在媽媽懷裡,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月亮,仿佛在仔細欣賞似的,臉上露出甜甜的微笑。
媽媽教我看月亮
轉眼間,我開始蹒跚學步了。剛學步的我,常常是晃頭晃腦,活蹦亂跳,免不了跌倒在地,大哭起來。這時,奶奶或媽媽會飛快跑過來扶起我,一邊輕輕地拍土揉疼,一邊柔聲柔氣地念道:
疙瘩疙瘩散—散,不要他媽見—見!他媽見—了,心疼爛—爛!
聽了這樣的念叨,我便不哭了。時間一長,每當我跌倒時,居然總是爬在地上不起來,邊哭邊擡頭望着他們——期待她們扶起我念幾句童謠。她們一念,我就立即破涕為笑,又開始活蹦亂跳了。
三
就這樣,在童謠聲中,我漸漸長大了。
那時的農村,天空中常常會飛過成群的鳥兒,或麻雀,或大雁,或烏鴉。特别是秋末冬初,大群的烏鴉,經常遮天蔽日地從天空掠過,有時會像倒着的龍卷風一樣,打着旋兒急落而下,降落在我家的屋頂上、牆頭上、大樹上。刹那間,莊前莊後黑壓壓一片,呱裡呱啦的鴉鳴,把一切都淹沒了。
每當這個時候,奶奶就一邊指給我看,一邊給我教起了童謠:
老鸹老鸹一溜溜,你媽給你炒豆豆。你一碗,我一碗,把你吃得憋死我不管!
後來,隻要聽到天空中有大雁或烏鴉的叫聲,我便會仰起頭循聲遠望,并大聲念起:老鸹老鸹一溜溜……
農曆八月,是我們那兒的“淋雨天”(即淫雨天),連陰雨常淅瀝淅瀝地下個不停,真惹人煩。這時奶奶便教給了我一個辦法,說是隻要照此辦理,天氣就可以轉晴了。她的辦法是在我家天井下地面中央,豎起一個倒立的棒槌;在棒槌把頂端,放置一個小酒杯;然後面對棒槌,閉上眼睛,雙手合十,口中念道:爺—爺!你甭下,我給你立個棒槌娃!
奶奶說,這時雨水會不斷地滴落在酒杯裡,待它在酒杯裡積滿的時候,天氣就會轉晴了。後來,每當下起連陰雨時,我就會如法炮制。但效果如何,卻未留下任何印象。這大約是因為我從小就性子急,遠未等到雨水滴滿,卻早已去玩别的了。
除夕夜,我常常激動得睡不着覺,急切地盼天明起來放鞭炮。這時爺爺奶奶又給我教起了童謠:
雞哽哽,年下(音ha)啦,麻糖馓子炸下(音ha)啦!他媽梳頭戴花子,他大(爸)洗腳穿襪子。他奶掃地捏馄饨,他爺敬爺貼門神。
慢慢地到了我快要入學的年齡。媽媽開始對我進行學前教育,教給了我新的童謠:
穿新衣戴新帽,背着書包上學校。見了老師鞠個躬,見了同學問聲好!
四
大約六七歲的時侯,我和小夥伴們玩起了各種遊戲。那時我們玩的遊戲,和現在孩子們玩的魔方、芭比娃娃、變形金剛等絕不一樣,全是一些在農村流傳了不知多少代的古老的活動。而這些活動,多數都是和童謠聯系在一起的。
有個遊戲叫“跑馬城”,玩法是我們分成兩組,相距三四丈迎面而立,每組手拉手形成人鍊。遊戲開始後,雙方頤指氣使,輪番向對方叫陣——
甲組:戰戰旌!
乙組:跑馬城!
甲組:馬城開!
乙組:要阿耶(哪一個)?
甲組:(點對方中的一位)要你×××進城來!
這時,乙組被點到名的那位夥伴,就攥着小拳頭揮動雙臂,低着頭彎着腰起勁地朝甲組猛沖過去。若能撞斷甲組的人鍊并闖過去,便從甲組帶走一人回到自己的隊列;若未闖過去,就得留在甲組隊列中。然後重新叫陣。直到一組無人時,勝負便見分曉。
遊戲跑馬城
還有一個遊戲叫“盤子盤”,也很有趣。遊戲開始前,四五個小夥伴圍坐在地上,每人兩隻腳掌相對并在一起,然後大家腳尖對腳尖坐成一圈。遊戲開始時,大家便齊聲拍起小手,念起童謠:
盤子盤,盤三年。三年滿,取花碗。大(音tuō)—腳,小—腳,皮—繩,扯—落。扯落南,扯落北,扯落地裡賣大麥(音meǐ)。紅—花,白—花,揭—起(音 qie),扣—下(音 hā)。大(音 tuō)簸箕,小簸箕,把你“二舅”(指腳丫子),斡(縮)過去(音qi)!
每念一字,便由一個夥伴用手指在其中一個腳上點一下。最後的那個字落在了哪隻腳上,哪隻腳便要“斡”回去。幾輪過後,那些腳先後都“斡”回去了,最後剩下那隻腳的主人便是赢家了。
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個叫“抓子兒”遊戲。這個遊戲的技巧性很強,是女孩子們玩的。“子兒”是用小瓦塊打磨成的小圓子,比栗子小了些,通常須用五顆。遊戲開始時,一名女孩先将5顆子兒握在掌心,輕輕揮手松開手指,将子兒均勻地撒落在地面上;然後從地上撿起一顆,把它豎直朝上擲去,約一尺多高。在這顆子兒上升和下落的暫短過程中,她迅速用右手從地上撿起一顆子兒握在掌心,然後手心朝上接住正在下落的那顆子兒。再重新從地上撿起一顆向上擲起……如此反複。待成功地将地上的五顆子兒全抓握在掌心以後,這一輪便告成功。此遊戲共10輪,誰先完成第10輪,誰就是赢家。
有趣的是“抓子兒”時,須同時念着童謠。那首童謠與“抓子兒”相配套,也是十句。其内容是:
一月一,沒米吃,借鬥糧,還鬥一。兩月兩,貓抓網,抓的抓,網的網。
三月三,祭祖先,孟姜女,哭老漢。四月四,麥子幹,妹粜糧,四百三。
五月五,織帶子,媽的娃,想艾子。六頭山,懷頭山,張二嫂,戲秋千。
七女子,毛頭發,光着腿,回娘家。八大娃,織手帕,誰不織,不理她。
九月九,八簸箕,王大嫂,你坐去。你十個,我十個,叫十哥,擡食摞!①
我們男孩子手拙,玩不了這個遊戲,隻是坐在一旁觀看;但女孩子念的那長長的童謠,我們倒是跟着背會了。可惜因年代過于久遠,現在已記得不甚準确,寫出來顯得不倫不類,甚至不知所雲了。
念着童謠抓子兒
歲月悠悠,鬥轉星移,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些祖祖輩輩不知流傳了多少代的老童謠,已經随着歲月的流逝,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裡,再也尋覓不到它的蹤影。但它卻如同镌刻在我腦子裡一般,成了我心靈深處最為久遠的記憶。如今,每當我憶起這些童謠,仿佛就回到了快樂的童年。
啊!童年的歌,童年的夢,是我童年的世界!
(刊于2018年6月1日《渭南日報》,錄入2021年中華書局《話說渭南(典藏版)》一書)
注釋:
① 食摞:關中農村過紅白喜事時,盛裝花馍等禮品的大木盒子,
需兩人擡着。
圖文來源:《一剪閑雲賦流年》
原文作者:劉正軍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