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幾幾年荷蘭失去的海上霸主地位

幾幾年荷蘭失去的海上霸主地位

汽車 更新时间:2024-07-18 09:27:51

幾幾年荷蘭失去的海上霸主地位?1581年,荷蘭獨立後,面臨着國貧人少的困境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曾嘲諷地說,荷蘭出産的糧食“不夠用以喂養公雞和母雞”不過,荷蘭逆勢向上,成長為“十七世紀标準的資本主義國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幾幾年荷蘭失去的海上霸主地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幾幾年荷蘭失去的海上霸主地位(海上馬車夫荷蘭)1

幾幾年荷蘭失去的海上霸主地位

1581年,荷蘭獨立後,面臨着國貧人少的困境。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曾嘲諷地說,荷蘭出産的糧食“不夠用以喂養公雞和母雞”。不過,荷蘭逆勢向上,成長為“十七世紀标準的資本主義國家”

當時荷蘭的人均GDP是英國的1.7倍,是世界其他國家的2倍以上,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現在,荷蘭的成功經驗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上圖_ 荷蘭獨立戰争 油畫

工農業:馬車夫的實力

立國之初,荷蘭采取多種舉措,擴充自己的本錢。政府不但圍海造田,增加農田面積,還大量進口糧食。與此同時,農民普遍推行谷物和飼草輪作制度,既提高了糧食産量,又保障了牲畜飼料,還能增加土壤肥力,可謂一舉三得。保證溫飽之後,荷蘭人适時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種植花卉、水果、油菜、亞麻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

為了盤活本國的農産品,荷蘭加快農業商品化進程。由于飼草充足,當地“奶牛每天産奶達三桶之多”,所生産的奶酪有9/10用于出口,高價值農産品也被用來交換糧食。這種商品循環,無形中刺激了荷蘭農業的良性發展。

經濟的繁榮需要工業和農業兩條腿走路。荷蘭大力發展紡織業,形成梳理、紡織、印染等産業鍊。當地擴大染料種植面積,大幅降低染料成本,迫使競争對手英國将未染色的呢絨坯料運往荷蘭加工。著名曆史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在《現代世界體系》一書中稱贊荷蘭在印染行業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産者 ,幾乎未遇到任何競争”。荷蘭用蓬勃的工農業完成了擴張的原始資本積累。

上圖_ 荷蘭商船

造船業:馬車夫的工具

瀕臨北海的荷蘭瞄準了航運業,搞航運離不開船隻。17世紀,荷蘭贊河兩岸集中着約60家造船廠。這些造船廠普遍采用風力鋸木機、動力運料器、滑車、絞轳、重型起重機等機械化裝備,提高了工廠的勞動生産率,幾乎一天就有生産一條船。

在造船設計、船體部體等環節,實行标準化管理,政府在阿姆斯特丹專門成立了研發航海裝備、制造航海儀器和繪制航海地圖的部門。社會化的造船模式,減少了生産和使用成本。這一模式還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銷售策略。造船廠既接受消費者定制,又對外銷售,盤活了整個造船市場的資金。

二是降低成本。17世紀中期,荷蘭産的船隻比英國産的船隻價格便宜40%至50。

三是種類多樣。運輸用的“大肚船”、速度較快的“飛船”以及捕魚用的“大帆船”等船型風靡歐洲。

荷蘭造的船隻設計合理、結構堅固、工藝先進,而且船隻操作人員要比其他國家的船隻少20%,這對于當時僅有150萬人口的荷蘭來說至關重要。在荷蘭發展的黃金時期,全世界有2萬艘船隻,3/4屬于荷蘭的,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有了得心應手的交通工具,點燃了馬車夫的勃勃雄心。

上圖_ 17世紀荷蘭最主要的貨船--平底船

商業:馬車夫的主業

盡管工農業勢力不俗,荷蘭仍然将外貿利益放在首位。15世紀到17世紀之間,荷蘭的船隊規模擴大了10倍。到1670年,荷蘭擁有的船隻噸位是英國的3倍,數量相當于歐洲所有國家的總和。荷蘭商船的航迹遍及波羅的海、美洲、非洲和亞洲等地。

地處西歐的荷蘭将波羅的海視為傳統貿易區。每年,當地至少組織800艘船在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進行多邊貿易。交易貨品包括谷物、木材和金屬等,其中谷物占用荷蘭流動資金的60%,巨大的谷物吞吐量将阿姆斯特丹享有“歐洲谷倉”的稱号。僅1618年,荷蘭承擔的谷物貿易量就高達2億多公斤。荷蘭的貿易觸手北上延伸至莫斯科,南下涉及地中海,将整個歐洲貿易納入自己的商業版圖。

上圖_ 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團訪華紀實

1600年,荷蘭商人出現在日本九州,1605年,印尼安汶島成為荷蘭人第一個東方據點,此後,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中國台灣、馬六甲、錫蘭等地先後成為荷蘭的囊中之物。1622年,荷蘭人在哈得遜河口建立了紐約的前身“新阿姆斯特丹城”。17世紀上半葉,荷蘭人在非洲幾内亞、聖保羅·德羅安達島和聖多美建立了立足點。

為了更大的攫取商業利益,荷蘭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和東印度公司,前者享受非洲西海岸至美洲東海岸的貿易特權,因利益紛争,導緻經營不善,于1790年破産。後者成立于1602年,掌控着香料、木材、大米、紡織品等東方貿易,到1669年,東印度印度有150條商船,40條戰艦,50000名員工和10000人的私人武裝,公司投資的收益率高達40%,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發達的商業貿易,使“海上馬車夫”之名實至名歸。

上圖_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在地巴達維亞,地圖下方為海上所見島上風貌

漁業:馬車夫的兼職

與商業相比,荷蘭的漁業同樣不遑多讓。他們的捕魚優勢在于自己設計的“大帆船”。它不僅每次可捕30萬桶魚,水手還能在甲闆上直接加工和腌制漁獲。在大帆船的幫助下,荷蘭漁民壟斷了鲱魚和鲸魚的捕撈。到17世紀下半葉,荷蘭擁有1500艘漁船,從業人員多達12000人,對英國形成了壓倒性的競争優勢。

在漁業的進步,帶動了荷蘭其他産業的提升。獲取的大量鲸油,促進了本國的制造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對化學工業的重視,加快了荷蘭制糖業、制革業、啤酒釀造業、軍火工業等産業的壯大,豐富完善的工農商體系,使馬車夫的形象更加豐滿。

上圖_ 荷蘭東印度公司 股票

金融:馬車夫的缰繩

如果說荷蘭是一架馬車,那麼金融就是車夫手中的缰繩。1609年,荷蘭成立了阿姆斯特丹證券貿易所,它是世界上第一家股票交易所。市場具有的流動性、投機性和公開性與現今的股票交易所如出一轍。信貸市場的活躍和繁榮,令後人将其稱為“17世紀的華爾街”。

同年,荷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國家銀行“阿姆斯特丹銀行”。它一方面對規範貨币市場、遏制商業投機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憑借各種貿易貨币的儲備,推動了荷蘭貴金屬貿易擴張,阿姆斯特丹銀行成立的100年内,儲備金由不足100萬弗羅林增長到1600萬弗羅林。具有革命性的創新金融舉措,充實了馬車夫的自信心和影響力。

上圖_ 17世紀荷蘭 阿姆斯特丹銀行

17世紀的荷蘭以高效率的工農業為起點,緊抓對外貿易的契機,獲取巨額利潤後,轉化為金融領域的優勢,最終确定了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

然而,荷蘭過分依賴貿易,忽視了工業技術的轉型升級,錯過了成長為“工業巨人”的時機。“海上馬車夫”的精髓在于創新敢為的意識,至今依然令世界為之側目。

作者: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朱 昊、王 薔 《十七世紀“海上馬車夫”的崛起》

【1】蔡一嗚 《近代史上荷蘭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馬克思 《資本論》

【1】布羅代爾 《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