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5 20:12:38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

《人間詞話》

手稿

王國維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

哲學

美學

文學觀點

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

又是

中國史學史上将

曆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

他集

史學家

文學家

美學家

古學家、詞學家

金石學家

翻譯理論家

于一身的學者

生平著述62種

批校的古籍逾200種

被譽為

“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

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最後

文化殉節

留下遺言

“五十之年

隻欠一死

經此世變

義無再辱。”

有學者稱

王國維的文化生命中

最深奧的一筆是他的死

王國維

《人間詞話》手稿

《人間詞話》手稿,用毛筆寫在一個普通的舊本子上。這個本子用直行稿紙訂成,長方形,24厘米×16厘米。稿紙是毛邊紙,為光緒年間所印,署有:“養正書塾劄記簿”字樣。手稿共二十頁,後面附有靜庵藏書目九頁,内封上寫了七絕六首。它第一次發表在1908年10月至1909年1月的《國粹學報》上,分三期連載。

手稿共有一百二十一則詞話,其中九則被作者用毛筆删掉。他在手稿上标有許多不同的記号。總的說,劃了圈的詞話,大都在《國粹學報》上發表過。個别的雖有圈,卻沒有選。很多則詞話,标上了數目字。經查對,發表時的次序大體按作者标的數目字排列的。由此可見,《人間詞話》的排列,是經過作者認真考慮過的。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4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5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6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7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8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9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0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1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2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3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4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5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6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7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8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19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0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1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2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3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4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5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6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7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8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29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0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1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2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3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4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5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6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7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8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39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40

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41

王國維遺書

王國維遺書全文

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華茔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陳寅恪)、吳(吳宓)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财産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國維丨(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桢,字靜安,亦字伯隅,初号禮堂,晚号觀堂,又号永觀,谥忠悫。漢族,浙江省海甯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王國維早年追求新學,接受資産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後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産。

說明 | 此篇由書法網編撰,更多精彩閱讀,敬請關注書法網微信公衆平台【墨品書法網】,轉載請務必說明源自“墨品書法網”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