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會甯老家農村生存技能是-打基子#扶貧達人在行動#
打基子蓋房子娶媳婦
上圖中的東西,隻要是在會甯農村生活過的人應該都認識。有人叫它土坯、有人叫它胡基,也有人叫基子,會甯人就叫它基子。
打好的基子
在廣大農村,房屋皆以土木結構為主,基子做為重要的建築材料不可或缺,人們将制作基子稱作打基子。打基子的過程并不複雜,即在青石闆上,用特制的木模框,填上濕黃黏土,用柱子捶實,制成四邊棱角分明,兩面光平的土塊,曬幹後,即可做建築的主體材料:砌牆、盤炕、泥爐竈,用途十分廣,是會甯黃土地上人們搞建築必不可少的東西。
打基子已然成了一種體驗
基子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已難确切考證。反正大家在千年古刹,在古老的廟宇宮殿,在古碑樓、古墓穴,在古宅古牆之中,到處都能看到基子的身影。有人講:“這是幾千年前,魯班傳授給人們的,是這位祖師爺為解決群衆建築困難而發明的。”
有人做了畫,他們将基子叫做胡基
過去燒磚不容易,煤炭缺,往往用麥稭燒。麥稭是牲口的口糧,拿不出多少去燒磚。基子簡直成了人們建設的必備物資。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準備建築材料,往往是從打基子開始。誰家打起幾垛基子,于是人們就知道這家要叫匠人,要搞基建了。
打基子的現場
模具進了博物館
打基子是一門體力活,沒有一定的體力是幹不動的。
打基子也是一個技術活,有的人會打,不會摞,往往摞起便倒塌。人們便取笑:“會打不會摞,不如靜靜坐。”打基子要選好位置,要取土方便,通風向陽,有摞基子的場子。基子摞子距離遠近很講究,要距石闆恰到好處。遠了,來回多跑路,費體力,費時間,影響速度;近了,摞不了幾垛,又得平場子,搬石闆,誤工誤時。這裡有個優選法的道理,稍不留神,就影響每天打基子的數量。平場子還有些學問,要選擇水浸不到的地方,要墊高一點,踏實拍平,兩頭略高一點,這樣的摞子不易倒塌,上邊蓋些東西,下一點雨濕不了基子。摞子的道路要暢通,盡量離建築工地近一些,以便運輸方便。打基子要了解氣象,要選擇有幾天晴朗的好日子,好幹好收拾。如果選時間不慎重,基子剛打好,遇到天下連陰雨,一切都全泡湯。
模具詳解
基子對土的要求很嚴,要淨土、素土、純黏土,任何含雜質的土都不宜用。土的濕度更講究,不能幹,幹了不粘,不結實;不能過濕,過濕太泥,打不好,摞不起。隻有土的含水量适宜,打基子不僅速度快,而且好看,結實耐用。有的行家,在土的濕度上十分講究,确保他的基子幹了,從架上掉下來,都摔不破。
基子蓋的房
打基子的工具四大件:模子、柱子、草灰和青石闆。青石闆和柱子越光越好。青石闆上,放上模子,撒些草灰,以防沾土,再填進三鍁黃土,用鍁拍光,縱身一跳,雙腳尖朝前一踩,然後雙腳跟往後一踩,再一隻腳從中間前後兩踩,使土蟄伏下來。這時,雙手抓柱子柄,由中間狠捶兩下(一下分兩次,實際是四下),兩頭由前及後,用柱子輕點,便完了“三鍁(土)六腳十二個柱窩”的工序,一個基子便成了。那些打基子的行家,像一個好舞蹈演員一樣,輕巧、潇灑、自如,次序井然,不慌不忙,腳不走空步子,手不作空動作,一招一式,準确輕巧,打得快,摞得好,幹淨利落。
這種窯也用基子做成,它的破敗标明基子的沒落
而現在随着城市化的推進和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基子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而打基子這一農村男勞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也将慢慢消失了。
模具就是這樣的
但是,基子本身擁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比起磚塊要厚重,比起石闆要接地氣,比起複合材料要環保,比起高樓大廈、粉刷牆和塗料,更有生命感和親切感!它與自然相得益彰,與土地共存,與空氣同呼吸,它不需要烘燒,不需要煅造,不需要死亡,不會成為垃圾,不會污染環境,不會将我們與土地隔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